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老师好!”早上刚一进校园,中午吃饭时等,只要你一见到他。他见到你的每一面,都是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睁着他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咧开了嘴巴,亲切地叫了你一句:“老师好!”这就是我们班的“文明标兵”。
“文明标兵”是我班上的一个小男孩,一个爱笑的小男孩,他特别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整天无忧无虑的。学习上面相对于同龄的孩子来说,是落后一大截的,按照其他老师的话来说,这是智力因素相对于缺乏,而且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的关注度相对较少,行为方面反应迟钝,导致他与同龄人差距较大。
之所以称他为“文明标兵”,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小孩子,经常向老师们问好,给老师们带来温暖。因而,在我心中他就像是一个“文明标兵”温暖着我的心。
但文明标兵也有失温的时候,近来,我发现他的行为有些异常,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产生。课上的他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喜欢课上捣乱,常与同学们发生矛盾;喜欢同学的某一样东西,想据为己有,有时会偷偷摸摸地趁同学不在时,小手伸进别人的桌肚里,拿别人的物品玩耍。被抓到时,他会觉得不好意思,眼泪便立刻扑簌簌地流下来。于是,我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但是过几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他,怎么又这样了?我找来了他的家长,他的家长反映,在家里他也是这样的,不想写作业,不爱看书,常与弟弟发生矛盾,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想拿到手,不肯谦让。他家长一直提醒他,可他还是改不了。
我想,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慢慢的帮助他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如果学生再大点,行为更加恶劣,如此一想,后果更加可怕。良好的行为习惯远胜于优秀的学习成绩。因此,我在安排座位时,特地安排了习惯较好的同学作为他的同桌,通过榜样的力量重塑他的行为习惯,并不断地鼓励,不断地督促表扬,捕捉他的每一次闪光点。
在一段时间之后,他有了很大的进步,课上他能安静地坐着了,不随便与同学们发生矛盾,能主动地捡起地上的垃圾,还主动帮老师和同学做起事情来了等等。因此我鼓励他,表扬他,他也非常的开心。可是,毕竟要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很难的,但是他在一点点地进步,这就是希望。
通过“文明标兵”案例,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如此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从细节着手,通过日常系统化的行为训练以达到不断地强化,从而日渐自动化。同时,习惯的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结合“文明标兵”的案例,谈以下三点,培养习惯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倾注师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来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同样,学生与老师的结缘也是一种缘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以生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文明标兵”这样学习能力相对落后,习惯较差的学生来说,对他进行全班批评是没有多少用,他需要的更多的是老师的关注,和他敞开心扉的聊天,用关爱之心去碰触他的心弦,让他感受温暖与爱,这样他的学习也会有更加主动性。“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养成里良好的习惯。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习惯的培养不是千篇一律的,作为班主任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个体的情况,针对确立行之有效的举措,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像对待“文明标兵”这样特殊的孩子,我们作为老师,需要不断地倾注爱,教育时要采用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式的,让他渐渐接受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先加强观念的认识,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对他的行为加以塑化,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他人监督变成自我监督。
当然,坏习惯的改变并非一刻就能改变,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去强化、不断地督促,一旦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迹象时,就适时的强化鼓励。通过肯定的方式,强化他的行为认知。
三、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现在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已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知道一定的好与坏,知道“要面子”,若太严厉地批评,有时会起反作用。我觉得,作为一名班主任,先做好班主任的同时,首先要做好他们的“知心姐姐”。就如我对待“文明标兵”那样,当他做错事时,很真诚的和他谈心,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培养学生习惯方面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专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我想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生为本,倾注师爱,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从小行为入手,良好的习惯将会早日形成。
“老师好!”早上刚一进校园,中午吃饭时等,只要你一见到他。他见到你的每一面,都是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睁着他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咧开了嘴巴,亲切地叫了你一句:“老师好!”这就是我们班的“文明标兵”。
“文明标兵”是我班上的一个小男孩,一个爱笑的小男孩,他特别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整天无忧无虑的。学习上面相对于同龄的孩子来说,是落后一大截的,按照其他老师的话来说,这是智力因素相对于缺乏,而且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的关注度相对较少,行为方面反应迟钝,导致他与同龄人差距较大。
之所以称他为“文明标兵”,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小孩子,经常向老师们问好,给老师们带来温暖。因而,在我心中他就像是一个“文明标兵”温暖着我的心。
但文明标兵也有失温的时候,近来,我发现他的行为有些异常,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产生。课上的他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喜欢课上捣乱,常与同学们发生矛盾;喜欢同学的某一样东西,想据为己有,有时会偷偷摸摸地趁同学不在时,小手伸进别人的桌肚里,拿别人的物品玩耍。被抓到时,他会觉得不好意思,眼泪便立刻扑簌簌地流下来。于是,我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但是过几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他,怎么又这样了?我找来了他的家长,他的家长反映,在家里他也是这样的,不想写作业,不爱看书,常与弟弟发生矛盾,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想拿到手,不肯谦让。他家长一直提醒他,可他还是改不了。
我想,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慢慢的帮助他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如果学生再大点,行为更加恶劣,如此一想,后果更加可怕。良好的行为习惯远胜于优秀的学习成绩。因此,我在安排座位时,特地安排了习惯较好的同学作为他的同桌,通过榜样的力量重塑他的行为习惯,并不断地鼓励,不断地督促表扬,捕捉他的每一次闪光点。
在一段时间之后,他有了很大的进步,课上他能安静地坐着了,不随便与同学们发生矛盾,能主动地捡起地上的垃圾,还主动帮老师和同学做起事情来了等等。因此我鼓励他,表扬他,他也非常的开心。可是,毕竟要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很难的,但是他在一点点地进步,这就是希望。
通过“文明标兵”案例,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如此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从细节着手,通过日常系统化的行为训练以达到不断地强化,从而日渐自动化。同时,习惯的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结合“文明标兵”的案例,谈以下三点,培养习惯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倾注师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来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同样,学生与老师的结缘也是一种缘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以生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文明标兵”这样学习能力相对落后,习惯较差的学生来说,对他进行全班批评是没有多少用,他需要的更多的是老师的关注,和他敞开心扉的聊天,用关爱之心去碰触他的心弦,让他感受温暖与爱,这样他的学习也会有更加主动性。“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养成里良好的习惯。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习惯的培养不是千篇一律的,作为班主任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个体的情况,针对确立行之有效的举措,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像对待“文明标兵”这样特殊的孩子,我们作为老师,需要不断地倾注爱,教育时要采用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式的,让他渐渐接受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先加强观念的认识,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对他的行为加以塑化,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他人监督变成自我监督。
当然,坏习惯的改变并非一刻就能改变,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去强化、不断地督促,一旦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迹象时,就适时的强化鼓励。通过肯定的方式,强化他的行为认知。
三、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现在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已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知道一定的好与坏,知道“要面子”,若太严厉地批评,有时会起反作用。我觉得,作为一名班主任,先做好班主任的同时,首先要做好他们的“知心姐姐”。就如我对待“文明标兵”那样,当他做错事时,很真诚的和他谈心,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培养学生习惯方面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专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我想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生为本,倾注师爱,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从小行为入手,良好的习惯将会早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