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行为习惯要重视
作者:程静 日期:
2023-04-24 点击:
次
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行为习惯培养非常有必要。这里的行为习惯,包括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交往能力等方面,以下几点呢,家长可以重点关注一下:
首先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是让孩子了解时间的概念,进行自我管理,克服拖拖拉拉的毛病。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别人用20分钟完成的事情,他拖拖拉拉一个小时也做不完,这很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因为平时他们做什么事都是慢慢来,一点也没有紧张感。假如不及时纠正速度慢的问题,和别的孩子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训练,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先让他做好准备,一旦开始,就不能以各种借口来回走动。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任务,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让他感受到珍惜时间的快乐。比如说,家长让孩子用20分钟把自己的小书桌整理一下,把桌子擦干净,把物品摆放整齐了,已经写粗的铅笔呢要用卷笔刀削好。让孩子照着你的这个要求去做,如果他十五分钟就完成了,那么你可以奖励他剩下来的五分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二十分钟的事情,他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一直在那里墨迹,那么晚上和小伙伴玩耍的时间就要扣掉十分钟。这样一段时间训练下来,孩子做事的速度会提高很多。
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说到这个规则意识,很多家长就会觉得,我们孩子挺有规矩的呀,但事实上,在家里的规矩跟我们在学校里的规矩,还是有区别的。小学里面最大的规矩就是上课、听讲、读书、写字、集体活动这些规则。比如走路队的时候要看齐,不能在队伍里横冲直撞。上课的时候要坐端正,小手不能做小动作,更不能随意下位置走动。那这样的话,一些比较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就会觉得这样太难受了,上小学一点都不好,我不喜欢。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过程肯定要慢慢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现在,还有半年时间,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告诉他,上课应该怎么做,听别人讲话应该怎么听,让孩子有这样的一个意识,什么事情都要讲规矩的。比如说平常我们经常说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就是规则。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在家里,我们也可以有规则,但是这个规则要保持一致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比如说,吃饭之前要洗手,这个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不能因为今天爸爸下班晚了,特别饿,不洗手就吃饭了。如果有一次这样的打破规则,孩子就会觉得原来是可以犯规的。再比如说怎样有礼貌地跟别人打招呼,别人说话的时候安安静静地听……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这些规则,那么他肯定也是乐意接受的,甚至他会觉得我制定的这个规则,爸爸妈妈也要遵守,他会觉得很有成就感。那么我们还可以跟孩子说一些集体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比如说跟小朋友做游戏不能耍赖皮,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更要讲规则。我们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学校、课堂是有规则的,如果破坏了规则,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了别人。
然后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后,孩子不仅要自己独立学习,生活上还要自我管理,包括端自己的餐盒,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自己的饭菜,还要自己擦桌子、做值日生等。这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家长们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等,使他尽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当孩子在实际行动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家长要注意,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起学,但千万不要代替他们。举个例子,我们教孩子整理书包,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没有条理,东西不知道该怎么放。这个时候呢,家长可以先做示范,来,看妈妈是怎么做的,笔袋里放好铅笔、橡皮、尺子,课本和作业本放在哪里,自己的餐具、水杯放在哪里,都固定好地方,一样一样做给孩子看,让他看一看记一记。教过几次以后,就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动手整理了,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哪些东西你已经知道怎么放了?这些东西你来放。哪些东西还不知道放哪里?那么和妈妈一起来做。经过几次之后,全部交给孩子去做,家长在一旁看着,等孩子全部做完了,你可以跟孩子说,我们一起来检查检查吧。孩子做得好,你要记得夸夸他。如果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可以提醒他,这样从家长做给孩子看,到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到最后孩子独立完成,我们逐步训练,慢慢地孩子就能自己整理得很好了。
在这里,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去年我们城南实小德育处精心打造的一年级新生好习惯规划表,就是从小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安排的,有自己上厕所、系鞋带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有扫地、主动收拾碗筷等劳动能力的实践,也有各种趣味文体活动的安排,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家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成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相信经过半年的训练,孩子一定可以在各个方面都能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