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抱怨的世界》第二章读后感
丁二小 何宜伟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其实对于这一章节的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从苏教版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到部编版安徒生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都与这一章节的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那就是积极的心态对于疾病治疗是有帮助的,而消极的心态对于健康是有害的。
事例中的简只是中风却认为自己快死了,消极的念头让她的身体做出了负面的反应,结果确实要了她的命。
事例中的罹患第四期肺癌的霍尔却战胜了医生的诊断,多活了一年半。
霍尔确实是因为不抱怨,心态乐观积极,感恩生活,因而能够与病魔进行长时间的战斗。但是简,从作者的叙述中,我并没有看到她的抱怨,她只是想法比较消极负面,现实中又缺少老画家贝尔曼那样能够扭转她想法的人。所以,我觉得最后杀死她的,是她消极的念头而不是抱怨。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抱怨”就只是个人带有主观情感的倾诉,所以我觉得不需要一杆子打死,而应该辩证地来看待“抱怨”。
⼀⽅⾯,⼈们的不满没有正常的渠道反映,或者“⼈微⾔轻”被置若罔闻了,因而会有抱怨。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一个人如果被压抑的失去信⼼,失去抱怨,⼀切安于现状,那么,社会就驻足不前,失去追求理想的动力,适度发泄⼀下憋闷的情感,宣泄⼀下抑郁的心情,反⽽会有“⼀吐为快”的畅快感,⼯作的热情反⽽⾼涨,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作效率也能提⾼。
在哈佛教授的“霍桑实验”中,研究者在工厂中进行了访谈计划,倾听⼯⼈们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记录,这样两年后⼯⼈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日本的工厂里专门设置了⼀个发泄房间,房间内有领导的塑料像,对哪个领导不满,你可以对领导的塑料像拳打脚踢,发泄郁闷不满的情绪。
另一方面,社会总有制度、法律、道德的规范,有条件和环境的束缚,抱怨是找借口、推卸责任、逃避责任,成为不好好⼯作的理由。
抱怨者将自己归咎于问题之外,是忽略⾃⼰的能量,看轻了自己的价值。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个著名的理论,⽣活中的10%由发⽣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另外90%则由你对所发⽣事情如何反应决定,换言之,⽣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法掌控的,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活不如改善⽣活。
就像作者说的,在汉语中,“抱怨”是“拥抱自己的怨气”的意思,在我看来,拥抱自己的怨气那就是要接纳自己的怨气,但是接纳并不代表沉溺,人可以抱怨,但是却不能只是抱怨,还应该溯本求源,回到问题的本身,怨气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化解。当然,凡事都有度,“牢骚太盛防肠断”,过多的抱怨还是有害无益的,我们始终还是应该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毕竟,万物可爱,人生值得,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