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做智慧的陪伴者

作者:许红杰  日期: 2023-04-19  点击:
做智慧的陪伴者
-----家庭教育之“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策略指导
各位家长大家好!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9种方式方法。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方法: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享将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怎么做。
一、☆怎样理解‘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自古就有☆“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教育方法,就是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抓住看到的、遇到的事和物进行教育。相机而教强调了家庭教育的日常性和生活化。“日常性就是指家庭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同吾日三省吾身,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进行教育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持之以恒地把家庭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经常进行。我们从两方面加深认识。
☆1、一个理念重申:生活既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渠道,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教育的机会与资源,因此,父母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教育孩子的契机。与孩子在一餐一饭、一起学习与休闲中都能对孩子起到引领与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浸润着生活的气息,使孩子更放松,更能听得进去,从而更接纳父母的教育。
2、☆一个观点明晰:恰当把握时机
相机而教就是择机而教,就是寻找教育效果最好的时机。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教育时机选择得恰当,孩子乐于听取,听得进去,接受得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深刻启发。而教育时机选择得不好,就会事与愿违,甚至会影响到亲子关系。教育时机抓得准,抓得好,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家庭教育艺术的具体体现。
二、父母为什么要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呢?我们仍然从两方面来讨论。
1、☆一个普遍现象:亲子陪伴弱化
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并非仅仅靠优质的学校教育就能够实现的;北大学生成功黄金定律之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优质的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就是说,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而今,网络交往方式,加之6+2的家庭结构模式,致使儿童参与现实生活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各种感官协同成长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父母教养弱化的后果越来越显著,动手能力薄弱,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值得担忧。
2、☆一个角色认知:父母责任重启
☆“双减”政策正式出台三个月后,家庭教育促进法从法律的层面对父母的角色和职责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解读和定位。让教育的主体再次回归到家庭、回归到父母的教养上来。在童年时期,父母的陪伴对于儿童性格、情感以及社会融入能力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形态的丰富多彩,使得父母真正参与孩子生活、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会由于缺失亲情的交往和互动而陷入孤僻、冷漠等低社会行为的境界。所以,建立高品质的亲子关系、达成高质量的儿童教育首先要有高品质的陪伴。需要智慧,更要耐心和坚持。
三、父母如何做到相机而教,寓教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无处不在,比儿童结束轻松的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规范的学习阶段,正式开启终生学习之旅。这是孩子生命中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关键期,他们需要父母的有效引导和帮助。今天,我以☆“学习动力”为核心,与各位家长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相机而教,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乐学、爱学、会学的良好学习状态。
☆(一)心中有数:明晰症结。
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缺乏动力,不爱学。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从咿呀学语到独立行走,都能顺利完成,知识的学习也一样,如果在探索和努力的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兴趣也就会逐渐消失,自信心和动力也会随之殆尽。严重的会造成习得性无助,完全否定自我,直至放弃努力。在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兴趣形成的关键期,能否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期待和评价有着直接关系。
 ☆第二是缺少策略,不会学。会学是乐学的保障,恰当的学习方法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儿童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更长久的学习动力,方法的习得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借鉴和总结,适合自己家孩子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稳定学习情绪、分析得失原因、不断调整方法,进而保持学习信心。
☆(二)手中有法:智慧应对。
☆学习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如果引导得当,外部动力也可以转化为持续一生的内部动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是重要的外部动力源之一。相机而教,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为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呢?不防尝试以下三点:
☆1、习惯培养,持之以恒。
好习惯益终生。,家长应当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头等大事,切实加以关注。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倾听的习惯。倾听是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媒介,更是确保学习效果的首要习惯。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要学会认真听孩子讲话,其次更要指导孩子认真倾听家长的交流,并做出一定回应。会倾听的孩子学习起来会更省时省力。
(2)☆热爱劳动的习惯。《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日常生活劳动内容。父母有意识引导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是其动手锻炼、增长见识、积累知识、开发智慧、养成吃苦耐劳精神的最好时机,儿童的责任感、求知欲、自信心也将由此而生的。
(3)☆阅读的习惯。
读书习惯的培养,对孩子高效学习、改善生活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年龄特点,结合儿童各自情况有针对性选择读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将在阅读中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一些靠说教无法达成的教育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到实际。童年期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学习将成为可能。
当然,确保学习动力的还要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思善问的习惯、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协作研讨的习惯,我抛砖引玉,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和改进。成为激发儿童学习动力的有效抓手。
2、☆看准时机,因势利导。
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学习中的关键事件,因势利导,引导儿童感受学习的意义。要抓住三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学习下降时,帮助孩子恰当归因。家长关键的一招是引导孩子在不稳定、内在、可控这三个维度中查找考试成败的原因。当孩子学习效果不理性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成败的归因指向自身的习惯和行为,寻找可控的原因,如努力程度、学习方法、认真听讲、勤于练习等。而不是一味责怪、忽视孩子的努力。
☆第二个时机:当学习行为有进步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孩子学习的行为发生之后,家长给予不同的强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你给予正面的强化的时候,就会让孩子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了,他会重复这个行为。相反,如果孩子得到的是负强化,也许他就开始对学习没有兴趣了。例如孩子专心做作业,时间却拖延了,父母应及时肯定其认真作业的态度。孩子做作业也会更有动力,如果家长只关注了拖延时间,要求孩子动作快些,孩子听了之后会立刻提不起精神,作业也许会更被动。
☆第三个时机:当孩子面临挑战时,给予尊重和支持。孩子在学习过程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需要被看见,需要得到尊重,让孩子觉得:我付出了很多努力,越来越被尊重。他就更爱学习了。父母发现孩子努力做题,速度快了,可以肯定孩子课上听得很认真,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小父母要告诉孩子因为看见品尝到学习的快乐而欣慰。让孩子感受到归属和爱,获得尊重。
☆(三)眼中有光,协同成长。
  在不断变化的且文化多元的当下,孩子的成长道路都是曲折多变、多姿多彩的。☆家长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学习只是帮助孩子成长、发展的方式,决不是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不拘于成绩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孩子人格、品德、习惯、是非观、身心健康、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多元评价和理性期待,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孩子一同成长,以身作则,言教身行。有效确保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取之不竭。
在知识剧增的时代,孩子掌握知识的方式不仅仅来源于课堂,他必须从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中提炼,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作为家长既要关注孩子学校学习,更要积极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走进生活、走向自然。家长朋友们,☆努力做一个做心中有底、严重有光、手中有法的智慧陪伴者吧,☆助力孩子成为最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