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家长沉浸式陪伴策略
作者:许红杰 日期:
2023-04-19 点击:
次
“双减”政策落地有声。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公布以来,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小学生课后延时、中学生在校晚自习已经成为常态,学生的课业任务基本可以实现在学校完成。然而,在校时间的延长,在减轻父母学业指导负担的同时,也势必缩短了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这就亟需父母提升教养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自父母的用心陪伴,而陪伴,是有质量之分的。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原生场所,父母的陪伴,如果不能真正参与到儿童的成长中,即失去了陪伴的意义。生活既教育,真正的陪伴并非指身体距离的陪伴,而是亲子生活中,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行为的互动。这种沉浸式陪伴,是适应“双减”政策,实现儿童回归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有效探索。
一、陪伴: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1、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父母陪伴弱化
经常听老师们反应: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倾听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越来越薄弱,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悬殊也越发明显。学校是同一所学校,老师是同一批老师,究其原因,课余时间的利用出现了质的变化。放学后跳皮筋、捉棋子、搭积木、老鹰捉小鸡、帮父母做家务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而恰恰就是这些群体游戏和家庭劳动的参与能够有效增进肢体协调的能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伴间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统筹能力,也是责任心培养的良好契机。如今,动画片、电子游戏、微信、抖音等网络交往方式,满眼的声光电,满世界的色彩缤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致使儿童参与现实生活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各种感官协同成长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隔代宠溺、电子陪伴、父母教养弱化的后果越来越显著,动手能力薄弱,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值得担忧。
2、一个角色的再认知:父母责任重启
“双减”政策正式出台三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应运而生。从法律的层面对父母的家庭教育的角色和职责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解读和定位。让教育的主体再次回归到家庭、回归到父母的教养上来。在童年时期,父母的陪伴对于儿童性格、情感以及社会融入能力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双减”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减轻父母的学习辅导和学习费用支出的负担,但父母的教育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有增无减。社会的进步,生活压力的增加,生活形态的丰富多彩,使得父母真正参与孩子生活、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会由于缺失亲情的交往和互动而陷入孤僻、冷漠等低社会行为的境界。所以,建立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是首先要有高品质的陪伴。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其中。有限的时间,做到最有效的陪伴,需要智慧,更新要耐心和坚持。
二、阅•读:沉浸式意陪伴心策略
儿童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都各有侧重,面对飞快成长的孩子,父母要想跟上节拍,精准施力,需要用心陪伴,用情参与,真正沉浸在儿童的成长中,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实现沉浸式陪伴,可以从阅•读两方面做有效尝试。
(一)阅:回归生活,顺势成长。
阅字有看、检阅之意,更有经历、经过之解。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阅字:将家庭功名尽数记载于大门的门板,以便浏览。谁来浏览?路过家门的外人、自己家里的人及子孙后代。古代称之为家庭功名,广义理解为优秀的家风和家教。除了知晓自己家的,还要学习别人家的,阅己阅人,方得众长。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进入小学,儿童的语言符号、思维、肢体协调能力高速发展,自我意识逐渐明显,他们甚至开始思考“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的好时机。父母在关注儿童的情绪、兴趣和态度,能力发展的同时,有效介入,把儿童带回家庭之中,带进现实生活,精心陪伴,用心教养,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阅家庭,把成长还给儿童。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咿呀学语,站立行走,都是在反复模仿与不断挑战中完成的,其细腻的情感表达与认真做事的态度也是在家庭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科学引导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很多幼儿期的孩子聪明活泼可爱,可一旦上了小学,最简单的知识掌握起来却也表现得非常困难,问题往往出在早期的父母陪伴方式上。
(1)儿童的“小世界”:注意力发展的温床
当孩子游戏时,请不要以爱的名义打扰他。儿童期是注意力形成的关键期,搭积木、拼图、甚至小到摆弄一些小玩意、围着椅子爬上爬下,这些都是他们观察探索的过程,父母要给予其安静而专注的空间和时间,不要轻易打扰他们:“宝贝,吃个苹果。”“宝贝,这样更好些!”。大部分孩子不懂得拒绝,他们长期这样无厘头地被打扰,想象、思考成为碎片化,长此以往,孩子的注意力缺失便渐渐形成,等上了小学,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当孩子酷爱手机和平板时,父母要坚持说不。很多家长习惯于孩子哭闹时,就把手机塞给他们,或者打开平板看动画片,虚拟世界把孩子们带入了“第三空间”,他们感受每分钟几百个五彩缤纷画面的更迭,手脚全部放假,只用眼球工作,没时间思考,更不需要思维参与。看动画片、玩游戏,每天一个小时以上,几年下来,孩子的有意注意的能力逐渐消失,因此,宁肯让其满地打滚地玩耍也不要把他关在屏幕里。引导好孩子,父母是榜样,和孩子在一起时,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全心全意陪伴孩子聊聊天,玩玩互动游戏,享受陪伴的快乐。
(2)儿童的“小日子”:责任心形成的实践场。
当孩子要参与家务时,请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西方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家庭熏陶,从几个月开始,他们就把孩子放在厨房里观察父母做事情,从而进行早期动手能力、做事调理性和家庭责任感的熏陶。作为家长,也应把为家庭尽到应用的责任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课题。笔者曾在一年级某个班级进行过一个小调查:53个学生,有13个学生经常帮着父母做事,他们在学校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都不错。28个同学偶尔帮着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12个同学没有做过任何家务。这部分孩子在学校最痛苦的就是每天都生活在各种找东西的情境中,一会儿没有尺子了,一会儿橡皮又不见了,别人作业好了,他还在找铅笔,放学时,其他小朋友已经排好队准备离校,他们的桌子上、桌肚里还是一片狼藉,无从入手……杂乱无章的生活使得这部分孩子每天心情紧张,境况尴尬,学习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所以,父母学会适时放手,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适当帮着做,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这不单单是教会儿童生活的技能,也是在培养他们做事的条理性、判断力、洞察力、协调性以及做事的耐性。让孩子体会到了做家务的辛苦,他们才能明白父母长辈给予自己的爱与呵护,才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回应、回报家人的付出。
今年五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了各个学段的任务群,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电器使用与维护。意在把青少年带回生活的本真状态,在参与日常生产、生活劳动中,在动手实践中锻炼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品质。此项课程标准的落地,为父母指导儿童参与生活提供了可操作性参考。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父母有意识引导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是其动手锻炼、增长见识、开发智慧、培养爱心的最好时机,儿童的责任感、自信心也将由此而生的。
2、阅社会,把交往还给儿童。
人的成长和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儿童的规则意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耐挫能力都需要在社会中学习和培养。
(1)空闲时,儿童需要接触社会大世界。
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社会生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坐坐公交车,习得先下后上守规矩。逛逛超市,选购食物、日用品,明白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得重要性。参加朋友聚餐,锻炼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待人方式。这些生公共道德、生活常识、社交礼仪,是孩子将来在社会立足的重要素养,也是其适应社会、获得他人认可的关键能力。同时也会为孩子后期的学习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低年级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连排球和足球都分不清,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更是困难重重,甚至有的学生前后左右的方向都分不清,这些都是缺少生活经验的表现,没有生活积累,教学处处是难点。所以,让儿童适当“混混社会”, 实现自我认同,需要父母用心创造机会,耐心指导,全心参与。
(2)成长中,儿童该有自己的生活小圈子。
研究发现,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长大会更阳光、开朗,更容易融入社会。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因此,儿童成长更需要玩伴。学校根据儿童的年龄分班,为他们构建良好的群体生活氛围。生活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帮自己的孩子建设一个“小小人际圈”。可以把居住临近的几个小朋友或者比较合得来的小伙伴凑在一起,利用周末,一起去逛逛公园,一起玩玩游戏,一同到图书馆泡泡书吧,他们也许会吵吵闹闹,也会有矛盾冲突,但这一切都是儿童学会团队合作、学会分享与交往的的最好时机。树木丛生而直,几个儿童在一起长大,他们会在共同玩耍中,观察别人的优点,倾听同伴的意见,必要的时候相互迁就让步,他们所能领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智慧,比家长、老师口头教育要更有效更持久。
2、阅自然:把探索还给孩子。
大自然是一本立体教科书,童年应该有慢慢等待一花朵开放的经历,有静静观察小蚂蚁搬家的机会,有在小溪旁尽兴玩耍的感受。如今,很多孩子一出生便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活动在灯霓光幻彩的世界里,快节奏的生活,剥夺了儿童自主探索生命意义的机会,“为什么花儿会在春天开放,为什么鸟妈妈要在大树上筑巢?为什么小蝌蚪要成群结队地一起游?”追寻这些答案的过程,可以让孩子拥有欣赏美的能力,知道适者生存的道理,明白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意义。所以,家长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为孩子的眼底填一些灵气,在他们的心底留下一汪滋润成长的清泉。
(二)读:学习互动 润泽心灵
生活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养决定儿童最终发展和生命质量。当手机、电脑席卷了生活,当微信、抖音等电子软件覆盖了我们睡眠以外的时间,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大部分人的大脑空间。很多时候成人都无法安静地学习,这种生活状态严重影响到了下一代,不喜欢学习的家长怎能教育出热爱学习的孩子呢?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因此,最初读书习惯的培养,为将来孩子高效学习、改善生活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读无字的书,启蒙心智。
儿童期,色彩鲜艳的图画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孩子的眼球,静止的画面为儿童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当孩子刚刚会讲话时,父母要经常陪伴孩子看一些图片书,通过直观的图画来认识世界,家长伴以适当的讲解,让儿童认真观察,静静聆听,如果书选得好,他们会自己主动反复翻看,然后试着指指点点地讲解,这时候,读书便真正开始了。
2、读有声的书,发展想象。
听故事是儿童的喜好之一,用手机下载一个故事音频软件,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听睡前故事、听经典名著,儿童在倾听的过程中,会在大脑里想象故事情境的画面,这时,思维真正开始,想象也蓬勃发展。听完和孩子一起分享感受,交流收获,沉浸式陪伴的教育功效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3、读图文结合的书,培养习惯。
图文结合的读物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对于儿童来说,绘本是很好的选择,绘本内容涵盖比较广,既有生活教育的内容,又有经典文学制作,亦有心理疏导的渗透,家长可以根据儿童各自情况有针对性选择,读着读着,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培养,识字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一些靠说教无法达成的教育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到实际。童年期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博览全书、终身学习将成为可能。
“双减”落地,带领儿童回归家庭、社会现实生活,习得生存智慧,获得成长能量,实现高质量家庭教育,父母是第一责任人,是儿童成长的共同体。沉浸式陪伴,需要父母有责任心、同理心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