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目标还在——读《拖延心理学》第4章有感
作者:朱云萍 日期:
2023-04-03 点击:
次
对于“目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或具体或抽象。“目标”是每个人激励自己的工具,从宏观上讲就是做人、做事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近日,读了一本工作室推荐的《拖延心理学》,当我读到第4章“设置季度SMART目标”时,对于“目标”二字又有了新的理解。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呢?就是:会经常给自己设定很多的目标,以期待我们可以漂亮的达成,结果却是三分钟的热度,当目标期限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到压力,一直到这个目标时刻到来,进而自责自己为什么没有努力去实现?所以,会说一句“下次吧,下次一定会努力实现给自己定的目标!”结果就成了:下次如同这次。
当事情发生后,每个人都会变成“马后炮”去思考,这是我们缺乏自控力和毅力的表现。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有“目标”这个东西,现在我真正对目标有了自己的理解:目标,就是你要抱着无论如何都要做成这件事情的心态。当你在拼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你一个人在奋斗了,认同你价值观的人一群人,都会助你成功,成为你实现目标走向成功的助推者。
小时候,我喜欢跟着妈妈去田里插秧,每每遇到面积较大的田,都要分畦,就是在田的中间每隔一段距离分开一条通道,一来方便施肥、除虫,二来对禾苗有通风透光的好处。一次,我学着妈妈的样貌在田里分畦,走一步插一棵秧苗做标记,当我插完一列秧苗后,姐姐笑我:“看你插的秧苗,都扭秧歌了。”我抬头一看,可不是,我插下的秧苗根本不在一条直线上,歪歪扭扭,像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妈妈点拨我,说:“在分畦插秧苗时,不能光顾着眼前和脚尖,否则,脚步就容易走歪,走成一条弯路,只有把目光往远处看,定准前面的一个目标,然后再一路插过去,才能把秧苗插直。”我按照妈妈的说法去做,果然把分畦的秧苗插成了直直的一列,就像拉过墨线一样,原先的那些曲折和弯道都不见了。
现在想来,人生之路,不也像分畦插秧苗一般吗?失败和曲折,往往是因为只顾眼前,心中缺乏一个长远的目标。
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回顾自己的目标,才猛然发觉:天,我之前定的目标到今天还没有实现啊!原来,我在原地踏步。这些年,我都在做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好像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好像……不要当我们真的老了的时候才发觉,我的一生,好像什么都没有做!
最后我想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只要目标还在,只要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地向自己锁定的目标迈进,就一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