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以一位青年和学者五个夜晚的促膝长谈为切入点,在一问一答的对立博弈下,不断抛出各自对于人生、幸福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一本读起来拧巴的书,我时常跟着青年的脚步一次次否认质疑学者的看法,但当读完整本书,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打碎了很多我固有的观念,让我不得不开始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同时,它又为我输出了很多新颖有趣的思路,让我仿佛醍醐灌顶般的闯入了另一个全新的思维乐园。
于己:停止内耗,忠于内心
“自我证明是个悖论,通过别人的标准和逻辑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就是没有自己,舍弃真正的自我,取悦别人,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我们做事情就是为了活得光鲜,而从来不是活得快乐。”
曾经的我就是一个内心极其敏感的人,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对方无意识的一句“你怎么这道题都不会做”“你的脸真大”,就会让我苦恼很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更是谨小慎微,时常担心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而引得对方不满,努力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和蔼亲切好说话的人。说真的,那样的感觉很累!因为太关注外界的评价,我不惜隐藏锋芒、磨平棱角,跳进别人设定的条条框框里,思维也因此受到局限,畏手畏脚,寸步难行。
我想,并不是我一个人曾面临这样的状况,那种内心的无奈与矛盾时常作战,“我要做真正的自己!”“我不要去在意别人的眼光!”“你要把事情做好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表扬!”它们总是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于人:课题分离,引导鼓励
“在教育孩子时,大家常用的两种方法:批评和表扬,其实都不可取,都属于纵向关系,也就是说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下级,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发号施令,有俯视感。而父母需要做的是辅助、引导、鼓励。这是一种平等的横向关系。”
怎样摆脱他人的评价,让每一个孩子活得自信?阿德勒的看法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考。我们时常以批评或表扬的方式,促使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积极阅读书籍,如果某个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或是被批评,就好像在说明他是个坏孩子。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任何学生都有发展创造、突破自我的能力,任何学生的未来都有无限的可能,我们不能仅因一次未窥全豹的错误就对他的品性、未来下定论,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蹲下身子,站在与他平等的位置,你会看到孩子的世界是无比单纯的。
一次吃过午饭,学生们都认真地在自己的座位上自习看书,有两个孩子久久没有回到教室来,我有些着急,派得力的班干去找他们。班干在校园里转了好大一圈,才把他们寻到。此时,午睡的铃声已经响了,我抑制住想要发怒的嗓音,没好气地问道:“其他同学都知道吃完午饭回来打扫卫生、写写作业,你们呢?怎么才回来?去哪里了?”“我们去捡松脂了。”松脂?差点又错怪他们了,刚刚上完的《琥珀》一课里就讲到那琥珀是由松脂凝结又经历几千万年的变化才形成的……那一次,我没有怪罪孩子,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去生活中找书本里的知识,他们看着我笑着点点头。“我们需要做的是把马牵到河边,而喝水需要马自己来完成,不可强迫。”
被讨厌的勇气,是戳破自己的借口,重新开始的勇气,是不念过去,立足当下的人生心态。对于自己,不由旁人定义,忠于自己的内心,也许会招来不理解、责备和讨厌,却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对待学生,站在和他们一样的角度,积极地引导鼓励,才会培养出自信自立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