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眼中“理想教师”特质(一)
作者:马园春 日期:
2023-03-21 点击:
次
一个教师眼中“理想教师”特质(一)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理想教师呢?一位教师写下了自己眼中“理想教师”的特质,涵盖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知这些标准是否符合诸位老师的定义呢?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在我看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理想家庭》的同时,听到了一场生动深刻的方张松老师《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的讲座,感触颇深。然后我就有了关于“理想的教师的样子”的思考。纯属个人观点,不免片面。
我们可以对照,为自己打个分。有其中的10种样子,便为合格;有其中的12种样子,便为良好;有其中的15种样子,便为优秀;有其中的18种样子,那就特别厉害啦!
1
样子看上去:舒服
我所希望的理想的教师的样子,倘若是个男教师,最好长得帅气一些,倘若是个女教师,最好长得好看一些。
倘若不那么帅,不那么好看也行,穿着一定要干净,头发尤其要干净,不能油腻,发型最好也要好看一些,让人看了舒服。
因为,学生喜欢你的样子,才会悄悄地喜欢你的学科。
2
语气听上去:平等
教师的言语底线是:不能粉碎学生的梦想。
我所希望的理想的老师的样子,说话的语气就像朋友,从不会居高临下,让人感到很平等,听着很有安全感。
即便是学生犯了错误,总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数落,而是坐下来与学生好好聊一聊。换位思考,学生犯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一起解决。
3
表情看上去:亲切
我所希望的老师的样子,表情看上去要亲切,尤其是学生与自己打招呼时,要微笑点头,嘴笑成月牙儿形。
倘若偶尔亲抚孩子,摸摸孩子的头,或是夸赞一下,或许能让孩子获得一整天的好心情。
千万不能在孩子打招呼时,严肃地“嗯”一声,甚至视而不见,很有架子的样子。这会让孩子心寒。
4
坐在课堂里:轻松有趣
我所希望理想的老师的样子,坐在他(她)的课堂,从不感到沉闷和压抑,而是感到轻松和愉悦。即便是遇到难点的问题,他(她)也能带领学生轻松逾越。
他从不夸大知识的难度,而是鼓励学生将难点踩在脚下。偶尔一两句经典的幽默,做一个有趣的人,让学生乐一乐,也非常好!
5
与学生交流:有共同话题
我所希望理想的老师的样子,要能懂点时尚的文化热点,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最好也能与学生一起聊一聊热点的话题。
孩子喜欢唱的歌,老师也能哼上一两首。比如TFboys的歌也要能唱点,不要给学生老古董的感觉。
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理解他们偶尔的追星也是可以的。就像我们上初中时追“四大天王”,将他们的贴画贴满笔记本一样。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温暖的。
6
专业修养:知识广博,口才极好
我所希望的理想的老师的样子,读的书一定要多,要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上,总能讲点课堂之外的东西。
每天的课堂都能带领学生领略知识的无穷魅力,讲得要风趣幽默,富有智慧。尤其是不仅自己喜欢读书,喜欢侃书,还要带领学生一起看书,自己也与学生看一样的书,找到共同的聊天话题。
要让学生见证语言的力量,勇敢展示口才的魅力!要虚心向学生学习!越是谦虚的老师,越是让学生崇拜!
7
布置作业:不要太多
我所希望的理想的老师,作业一定不能太多,尤其是简单重复的作业,因为这样,无法刺激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兴趣。
因为学生表现好,偶尔奖励几次没有书面作业的晚上,只需孩子自由看书,或是让孩子自由运动,孩子们一定是感激你的,更是无比兴奋的!
8
理解、赏识学生
教育是从理解和赏识学生开始。从不在公众面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总会毫不吝啬地赏识,点燃孩子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
最好不要在孩子取得进步时,总是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让孩子总感觉不到足够的自信。
可以用“哇,真是太让我惊讶了”“估计你还能……”这样的句式,既让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又让孩子心情愉悦地仰望星空。这样才是能让孩子时刻感受力量与温暖的老师。
9
写一手好字
理想的老师一定要写一手好字。这是不分学科的。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教生物的金有来老师、教化学的刘瑄老师、教语文的张明泉老师写得一手好字,我上课的时候就喜欢在书的角落模仿老师的字体。
也就特别喜欢上这些老师们的课,因此对这些学科很感兴趣。
理想中的老师,即便字不那么漂亮,也必须写得很工整,给人一种清爽之感。尤其是板书,最好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是对孩子进行逻辑教育的好时机。这不分文科老师,还是理科老师。
10
是优秀的朗读者
理想的教师的样子,一定要是一个朗读爱好者。因为,老师的朗读是最神圣、也最具感染力的。如果你读得足够好,孩子们一定会在你朗读的时候痴情地看着你。
我看过好多特级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喜欢用自己朴素的范读,引领学生,这是最简单而又最伟大的行为艺术。于永正、贾志敏、薛法根、管建刚等就是这样。朗读比曼妙的舞姿更为动人心弦,比婉转的歌声更为醉人心扉。
作为一名老师,若能用朗读让周围的空气氤氲着淡淡的书香,充盈着琅琅的书声时,学生会感恩生活赐予的美好和幸福。英语同样如此。数学老师同样需要。方张松在“理想课堂文化”的报告中,就有这样的观点:数学不好的人,首先要补阅读。
阅读多了,理解能力往往也能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