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勇气的心理学——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作者:黄玮  日期: 2023-02-25  点击:

勇气的心理学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每每谈到“自卑”的话题,阿德勒的故事一定会被拿来分享,但较为全面地学习和了解《个体心理学》,了解阿德勒的理论,还是从《被讨厌的勇气》开始的。通读全书,有四个话题颇有感悟。

第一,关于“改变”:

青年问哲人:人的确都期待改变,我是如此,随随便问一个路人恐怕也会得到相同的答案。但是,为什么人家都“期待改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大家都无法改变。假若轻易就可以改变,那么人们就不会特意“期待改变”了。

现实的情况确实如青年所说,大家都想改变,但大家也都会觉得改变很难,基本不愿意被改变。那位不愿意走出家门的年轻人,可能确实在过去受过父母的虐待、同伴的讥笑,有着非常惨痛的经历,但这些过往和现在的状况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但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孩子们都会看到很多的问题,我们也在思考发生的原因,但我们却忘了自己的“目的”,在舒适圈中不断回味着痛苦。2210月中的一个下午,有一位22级的学生因为和班内同学关系紧张,人际矛盾突出,无法适应环境,请假回家调整情绪。这位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也很沉着,非常冷静地和我分享了她从小学到中职的成长经历:“我知道的我和同学相处有问题,这和我来自离异家庭有关系……”“我以前遇到这些困难,就让妈妈帮我转班、转学,所以这次我想转个专业或者退学……”她侃侃而谈,自己一次次从环境中退出的故事,但却无法回答,换一个新的环境如果又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并不是说遇到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有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这就是阿德勒理论中的闭环“我由我自己决定”

阿德勒强调“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既然是自己选择的那就可以做出改变,但是人们往往不愿做出改变,那恰恰是因为“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位因为人际关系困局,萌生退学想法的学生。

第二,关于“人际”: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在以中职女生为主体的宜兴高职校学前教育学院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所有的烦恼都和人际关系有关。我们总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人际比较,“自卑感”也就无从产生。事实上自卑感人人都有。究其原因,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拜托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但如果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那就成为了自卑情结,例如“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而自卑情节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即“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样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在这部分,“闭环”体现在不与他人比较,因为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对于我们自身而言都非常有价值。我们终日忙碌、奔波,无非是在“追求优越感”,但我们的“优越感”是建立在“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前提下的吗?恐怕少之又少!课堂教学大赛、技能大赛等等,各种比赛、各种活动,无不让人置身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与“理想的自己”做比较的初心,我想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去思考并实践的课题。正如书中的哲人,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因为他深知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怪对方。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在各种关系中,无论是师生、生生、亲子、夫妻、同事等等,我们往往以“是否正确”作为交流的标准或者底线,特别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脑子基本都有根深蒂固的假设“我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之中就步入了“权利之争”。

第三,关于“课题”:

阿德勒主张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辨别课题属于谁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我是为了你好!”“我是为你着想。”之类的表述,其实父母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觉察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反思我们自己,何尝不是活在别人的认可中?父母的、领导的、同事的、学生的、家长的……我们不想被任何人讨厌,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类似的论述,我也经常和学生们分享。中职女生之间常常会因为“我不喜欢她”、“他们不喜欢我”而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既然我们自己无法做到喜欢每一个人,我们又有何权利要求所有的人都来喜欢我呢?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给了我后续的思路,有人不喜欢我,甚至讨厌我怎么办?这个问题不需要我来考虑,因为那不是我的课题。在“课题”问题上形成闭环,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第四,关于“评价”:

分离如何带来良好关系,这里需要提到“横向关系”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和我们日常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一般都认为有两种方法:批评教育法和表扬教育法。

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上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而批评,只是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所谓“横向关系”就是平等,虽然不同但平等。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被称为“鼓励”。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人在听到感谢支持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评价”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工作中时时、事事都会用到的。我们如何与学生建立“横向关系”,如何用鼓励让其体验到价值,获得勇气。我经常在课堂上说“谢谢”:谢谢你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谢谢你非常认真地倾听,谢谢你坦诚地表达……也许,老师们会说:心理健康课程中不需要标准答案,所以你不需要用用“对”或者“错”来作出评价。但我想,在其他课程中,我们一定也可以去思考、尝试出不同的路径,让孩子们获得价值感,获得勇气!

  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我也和书中的青年一起,在与哲人的辩论中,一次次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推着我去思考自己的工作、生活,我想我需要做的就是从我自己开始,厘清自己的课题,认识自己的价值,去寻找自己的勇气;在实践中,感悟、理解;再带着这份被讨厌的勇气,去从事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