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把师爱悄悄地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曹丽文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面对事情,他们的想法简单直接,大人就常常认为他们不懂,忽略他们的感受。但正因为孩子对世界万物的理解还很稚嫩,所以更容易受伤害,也就更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关怀他们。尤其是对一些有着异常心理状态的孩子,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案例
记得有一年遇到这样一个孩子:敏感、固执、不愿与人交流却又渴望受到关注。“这个孩子会让老师头痛”——这是在给他报名时的短短几分钟之内,我的结论。后来发生的事果不其然,证实了我的想法。开学仅一周,我便目睹了他的种种异常:课堂上头总是低着或歪着,从不看黑板;不愿回答任何问题,老师问到他,他站得很干脆,回答却是:“我不知道”;下课时一个人躲在角落或站在教室门口,不和小朋友玩;用餐时饭吃得很少,菜丝毫不动;在学校里从不喝水,也从不上厕所……。如果用对待一般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肯定不行,怎么办?在碰过了几次“钉子”之后,我思考着……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决定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在最初的半个月里,我不动声色,着重观察,记录下他的点滴表现,渐渐地我对他的古怪和异常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怎样改变他也有了法子,胸有成竹时我开始了行动。
第一步,攻心为上,“骗”得信任。
孩子的妈妈和我说,孩子从小就很聪明,幼儿园老师非常喜欢他,所以在幼儿园时,老师从不问他要作业,上课时即使他不听也从不管他,认为他不需要用常规的方法教育。殊不知,正是这种特殊、放纵的待遇养成了孩子过度自信,不愿与人交往,清高、不合群的特性。我做的第一件事:让他接纳我。每天早上看到他来了,我都非常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摸摸他的头,帮他整理一下衣服;在课堂上我经常对他微笑;时不时走到他身边看他写字;他的作业总是第一个批,给他一个大大的优;吃饭时,我悄悄告诉他,如果能把饭吃完就加2分,而别人只有1分……孩子脸上的表情刚开始时是戒备和冷漠的,慢慢地有了变化,有些嫌弃,还有些期待,我知道他心的动了。终于有一天早上,我在拖地,他背着书包悄悄站在我身后,露出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心里狂喜,知道我的第一步快成功了。于是我转过头,朝他露出微笑,果然他轻声而又清晰地说:“老师,早上好!”天哪,他终于主动和我说话了,我热情地回应他:“早上好!”此刻我知道,这座冰山开始融化了,那么下一步计划可以开始实行了。
第二步,寻根溯源,对症“下药”。
这个孩子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一是他在教室里从不喝水。二是他不吃菜,只吃一点白饭。三是他从不和同学玩。四是他上课从不愿回答问题。针对这四点,我逐个深入了解、分析原因,一一解开死结。
第一点,他不愿喝水,是因为不愿上厕所;不愿上厕所,是因为不愿有人看着他;不愿有人看他,是因为他小便时习惯把裤子褪得很下,他怕别人笑。这是一个多么敏感而又无奈的孩子,他宁愿嘴巴干得开裂,也滴水不沾。我立刻制定出解决方法:每两节课督促他喝水,尤其是中午吃过饭后;他要小便时,我带他去厕所,帮他看门,不让别人进去;和他的妈妈联系,告诉他实情,建议她给孩子穿男孩子前面开洞的裤子,同时也建议他的爸爸和他多交流,开导他,尽量消除他的紧张心理和害羞心理。一段时间过后,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在喝水和上厕所的问题上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第二点,他不吃菜是因为吃肉怕胖,鱼虾、蔬菜又不爱吃。通过和他妈妈的交谈,我知道他家里的伙食很好,他的妈妈只烧他爱吃的菜,平时蔬菜吃得也很少。但这种极度的挑食是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所以他比较胖,而且体质很差,经常生病。针对这一点,我先是在班级里开展了“蔬菜有营养”的班队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不同蔬菜的不同营养,使他们明白人体需要均衡营养才能健康,应该多吃蔬菜。然后在吃饭时教他怎样才能吃得快;帮他夹菜,告诉他不喜欢吃的菜可以少吃点,慢慢尝试,但不能原封不动。孩子还是愿意接受这种方式的,所以吃饭的问题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后来他已经能把饭全都吃光,菜也能吃一大半。
第三点,孩子不愿和同学玩,这和他家庭的教养方式有极大关系,他父母很少让他和同伴相处,他不知道该去做,对小伙伴们的戒备心理比较强,因此我安排班级里几位待人热情的同学去接近他,和他一起看书,一起游戏。我发现,他其实也很渴望和同学一起玩,只是找不到融入集体的方式。一旦他不设防了,愿意和同学交流,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活泼,天真。
第四点,课堂上他不愿回答问题,是因为怕出错,怕别人看不起他。但其实老师的问题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甚至比较难的问题他也能回答。所以我首先给他打气,增强他的信心,接着故意把难题给他回答,然后及时表扬,让他感觉自己是被老师和同学重视的,不会有人嘲笑他。渐渐地他不仅能主动发言,而且发言的质量在班内名列前茅。这样解绝了一个个难题,跨越了一道道障碍后,这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和班里其他同学相差无几了。
第三步,因势利导,彻底改变。
聪明、敏感、多疑、孤僻、自尊心强,像这种抑郁质占主要的性格特点的孩子,在集体中不愿表现,很容易被孤立。当有人问他:“你有哪些好朋友?”时,他说:“我没有好朋友,我不喜欢他们。”他的妈妈也说:由于孩子智力超前,在知识层面上比同龄孩子高出很多,他不屑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据我观察,孩子是很想和同学一起游戏、玩耍的,只是长久以来,家长对他过分呵护使得他不能左右自己,再加上幼儿园老师对待他的特殊态度,更让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他把本属于孩子的天真、活泼掩藏在了冷漠的面具后面,逃避正常的交往,形成了异与常人的行为,而且自尊心及其脆弱,受不得丝毫对他不利的评价。但如果还是一味地维护他,不敢触碰他的敏感神经,这无疑是掩耳盗铃,饮鸩止渴,我觉得需要引导他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得到了他的信任,使他的行为正常化之后,我开始引导他产生正向思维。。
首先,我和他深入谈话,把他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让他感受其他孩子的优点,使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并不只有他才是最好的,很多优点是他所没有的,也是他要学习的。接着我对他在平时出现的一些不良的行为提出了批评,比如上课没认真听讲,我就在课结束后单独交流,批评了他,再如吃饭太磨蹭,也明确地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并且指导他怎么加快速度。第一次批评时,他的反应很激烈,我说要怎样,他偏不做。我先冷淡了他一会,等他恢复平静了,再一次提出要求,并告诉他,被老师批评不是因为老师不喜欢他了,而是因为老师很喜欢他,希望他变的更完美。慢慢地他就不那么介意批评,也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了。后来孩子的个性比原来好多了,变得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能主动和老师说话谈心,也能和同学打成一片,轻松地玩在了一起。
自我反思: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但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人、感化人,让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孩子的转变。教育赋予孩子的意义,就像是一棵刚栽种的小树,最初细细的根经过多年的伸展,形成庞大的根系一样,那样静悄悄地变化着,产生力量是柔和的却又是巨大的,这种柔和能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这种巨大足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但教育中,我们很多时候受时间的限制,受自身认知的限制,受工作压力的限制……往往会采用“暴风骤雨”式的方式: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没有细心完成作业,以致学习跟不上;有的学生在课间调皮打闹以致闯祸;有的学生屡教不改……,这些都会让老师心生怒意,一顿斥责,但暴风骤雨过后呢?是学生一时的听话,是孩子畏惧的眼神、心灵的疏远。有的孩子从此害怕和老师交流,有的孩子常常经历家长的“暴风骤雨”,因此对老师的这种方式有了免疫,变得更难管教。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无论“难教”的阻力来自于哪里,如果我们能以“根的力量”深入学生的心灵之地,再难教的孩子也会被感化,被转变。
孩子改变了,这时已是一学期的尾声,在这一学期中,由于孩子异常表现的反复,我有好几次都差点爆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坚持到最后,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他时,我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喜悦。这个孩子虽然是个特例,其实我想每个孩子都一样,一样需要老师的关心、呵护,一样需要老师的鼓励、赞扬,一样需要老师“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教育延伸: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呢?那绝不是“没病没灾”这么简单。很多的家长甚至是教师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都不够重视。其实,心理健康虽不同于知识教育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但它对于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塑造一个健康的生命,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孩子都有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天性,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可是,一些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这方面的需要,一味在知识上对孩子提出许多的要求。有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就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又不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交流的途径,长此以往,处于情感交流“饥饿”状态中的孩子,就会渐渐“闷”出“心病“来,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案例中的孩子,之所以会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就是因为他缺乏健康的心理。而教师对他的引导也是在心理层面的疏导,了解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的细小、微妙的变化,给予孩子爱和关怀,指导孩子参与集体活动,释放压抑在心里的感受,从而达到转变孩子的目的。
最近三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日趋严重的态势,为此我国教育部提出:尽快搭建和完善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目前,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已经建成了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正规的课程和针对心理问题的专家解答,这有助于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减缓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联手,我们必将能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