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学习正面管教,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教育孩子
——读《正面管教》有感
曹丽文
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写了一本书,名为“正面管教”,书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做法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在与孩子互动交流中使用有效的、正面的方法,才能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快乐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初识“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什么是“正面管教”呢?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严厉型”父母和“娇纵型”提出的,书中把这三种管教方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呈现,我们可以体会其中的不同。
这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乔尼在三个不同家庭吃早饭的故事。在一个严厉型的家庭里,一个寒冷的雨天,妈妈认为只有吃热乎乎的玉米粥才会让人暖和,可是,乔尼看了看玉米粥说:“不好吃,我不吃这东西”!妈妈把玉米粥做的更可口些,试图劝说:“这个很好吃啊,里面还有葡萄干、蜂蜜、巧克力,快吃吧!”乔尼不为所动,妈妈又说:“乔尼,想想非洲那些快要饿死的孩子吧!”乔尼回答:“那好,你给他们送去吧!”妈妈已经没有耐心了,她打了孩子一巴掌,并告诉他只能去饿肚子。过了没多久,妈妈就后悔自己的行为,担心孩子被饿坏,等乔尼在外面玩够了,回到家问妈妈要吃的,妈妈就开始了:“我早就告诉过你……”的说教,此时乔尼正茫然地呆视远方,无奈等着妈妈唠叨完。妈妈对自己的说教很满意,给了乔尼几块饼干,转身去厨房忙活给孩子定的营养午餐,猪肝和西兰花。猜一猜午餐会怎样?
第二个场景出现在一个娇纵型家庭里,妈妈说:“宝贝,今天的早饭你想吃点儿什么?”乔尼在三年的娇纵下,已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宝贝了,他知道怎么对付妈妈,他先要吐司加软煮蛋,妈妈一直做到了第10个鸡蛋才算达到他的要求,可是,乔尼这时却不想吃软蛋吐司了,他想吃炸吐司,妈妈于是打蛋炸吐司,这时乔尼在看电视,广告里播放“维蒂麦脆,冠军早餐”。他于是说道:“妈妈,我要吃维蒂麦脆。”尝了一口维蒂麦脆,他又改变主意要白糖薄脆。家里没有白糖薄脆,妈妈赶紧去商店买回来。乔尼无需让妈妈负疚,就有本事让妈妈一天24小时团团转。
再来看一个“正面管教”式的家庭。在早餐开始之前,就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首先,乔尼先自己穿好衣服,收拾好床,然后来到厨房。第二个不同是,乔尼会帮忙做些日常家务,比如摆碗筷、烤吐司、搅拌鸡蛋等等。今天的早餐是谷类食物。妈妈给了乔尼一个有限制的选择:“你是要小麦圈,还是维蒂麦脆?”,乔尼选了维蒂麦脆,尝过一口之后,他改了主意,说:“我不喜欢吃这东西!”妈妈说道:“好吧,我们没办法把维蒂麦脆再变脆,那你出去玩吧,吃午饭时再见。”妈妈省去了“控制型妈妈”的所有步骤,她既没有试图说服乔尼,也没有给他讲非洲挨饿的孩子,也没有想把麦脆调得更好吃些,更没有打孩子。她只是让孩子体验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因为妈妈刚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乔尼试图让妈妈感到内疚。两个小时后,他回来告诉妈妈他饿坏了。妈妈以尊重孩子的口吻说道:“我想你肯定饿坏了。”她没有来那一套“我早就告诉过你”的说教,而是安慰道:“我相信你会挺到中午的”。
“正面管教型”父母的态度是: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二、不提倡奖励和惩罚。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认为严厉是没错的,而大人们最常使用并认为很有效的方法——奖励和惩罚,书中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也不值得提倡,尼尔森教授说,在这个方式下,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予以惩罚。那么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当大人不在场时又会怎样呢?那就是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书中说:父母们坚持使用惩罚手段的首要原因是惩罚有效,它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另一个原因是父母担心不惩罚就只能娇纵孩子,他们害怕会对孩子失去控制,害怕没有尽到作为家长的责任。确实,在我早期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想的,并且也是坚定地去实施着,比如,女儿没有自己收拾玩具,就两天之内不允许玩玩具;口算做错了一道,必须罚做10道;练习书法不认真,必须接受再练1小时的惩罚等等,当看到孩子皱着眉头挨罚时,我心里还会想:看,做不好就得惩罚,她现在有事做了,不会浪费时间了,这效果不错!而尼尔森教授通过长期的研究得出:惩罚手段只是短期有效,它无助于孩子培养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从长远看并没有效果。这也就是我们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觉得“我已经对孩子惩罚过了,怎么没多久孩子又老毛病犯了,惩罚好像没太大作用,可不惩罚更不行,还是得罚!”或者是这样的困惑,“孩子越大越难管了,原来打骂有用的,现在打骂了也好不了多久,孩子一点也不听话!”也许有不少人正陷于这种拿孩子没有办法的焦虑中吧!
三、“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教育女儿的事情上非常沮丧,既对自己失望,又对孩子失望,大概是在女儿初中时期,我俩经常没说两句话就吵起来,然后不欢而散,接着冷战。这时期,我很茫然,也很想找到好的方法,可以指导我能和女儿平心静气的交流,这时我在《正面管教》中看到这样一种观念:“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当孩子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感受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书里讲了马丁内斯太太的经历。马丁内斯太太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双手叉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什么?”琳达垂下眼帘,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马丁内斯太太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什么?”
曾经的我跟女儿说话的口吻和马丁内斯太太如出一辙。我们看看琳达的反应,琳达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交流似乎无法再继续,这时,马丁内斯太太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马丁内斯太太实施了第一步,表达理解)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这时,琳达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马丁内斯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这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这是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支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马丁内斯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当您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您会怎么做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场景,如果孩子把牛奶洒到了地板上,你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主持人,您会怎么做呢?
比较适当的做法是这样的,大人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比如:“哎哟,你该怎么办?”这样的话,能够给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因为牛奶已经打翻了,解决方法是让他清理干净,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要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问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大人很多时候和主持人的想法一样,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呢?马上清理干净。从现在开始让我倒牛奶,因为你倒不好。”当大人不用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说话或夹带着羞辱时,惩罚随之而来,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如果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书中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
这本书里还有对二孩家庭很有用的“出生顺序的重要性”,讲的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管教如何进行,还有关于有效运用鼓励的阐述以及大人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等等,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我们可以在其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正面管教的方法,尽管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完美的人,但我们和孩子在一起一定会比以前更快乐,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