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小学心理健康老师,我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问题,在接触形形色色的学生时,拖延现象屡见不鲜。阅读《拖延心理学》后,我犹如获得了一本 “指南”,不仅对拖延行为有了科学系统的认知,也为解决学生的拖延问题,找到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与思路。
书中明确指出,拖延并非简单的懒惰或时间管理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根源。它可能源于对失败的恐惧,学生害怕自己做不好,便通过拖延来逃避可能出现的失败;也可能源于对成功的恐惧,担心成功后会面临更高的期望和压力,从而选择拖延。这让我想起班上的小李同学,每次布置写作任务,他都要拖到最后期限才匆匆动笔。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他是害怕写得不好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此一直拖着不敢开始。《拖延心理学》的理论,让我理解了小李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为帮助他指明了方向。
书中还提到,拖延与人们的时间观念紧密相关。很多人存在时间感知偏差,总觉得时间还多,结果导致任务不断积压。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尚在形成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课间十分钟,有的孩子只顾玩耍,等到上课铃响,才想起还没上厕所、没准备好学习用品。这就提醒我,在教学中,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让他们直观地感受时间的流逝,认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克服拖延,书中给出了不少实用的策略,其中 “分解任务” 这一方法让我深受启发。当面对一项复杂的大任务时,孩子们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从而选择拖延。将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按步骤逐步完成,能让任务变得更具可操作性,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我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以写作文为例,把写作过程分解为确定主题、构思大纲、撰写初稿、修改完善等几个小步骤,让孩子们按步骤依次进行。这一方法有效降低了孩子们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减少了拖延现象。
此外,书中强调的 “自我接纳” 也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拖延者对自己的拖延行为充满自责,这种负面情绪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拖延。在引导学生克服拖延时,我会更加注重帮助他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鼓励他们从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中汲取力量,树立自信,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阅读《拖延心理学》,不仅让我对学生的拖延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在引导学生克服拖延方面,有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书中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帮助更多学生摆脱拖延的困扰,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探索,将这些方法与小学教育的特点相结合,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