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以哲人与青年对话的独特形式,层层剖析深刻哲理,给我带来极大启发,尤其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老师,它为我的生活与教育工作开辟了全新视角。
书中 “课题分离” 的观点,如同一束强光,穿透我以往认知的迷雾。在生活里,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他人课题,界限模糊。以我自己辅导孩子作业为例,曾经的我,紧紧盯着孩子,孩子稍有磨蹭,我便心急如焚,忍不住频繁催促,情绪激动时甚至会动手。读完这本书,我才如梦初醒,写作业本就是孩子的课题,我过度参与其中,不仅让自己身心俱疲,还剥夺了孩子承担后果、自我成长的宝贵机会。此后,我尝试逐步放手,仅在孩子真正需要时给予帮助。一段时间后,孩子开始主动安排作业时间,学习态度也愈发积极。这一转变让我切实体会到,尊重他人课题,彼此关系反而更加和谐、融洽。
在学校教育场景中,“课题分离” 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准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课题,老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之前我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他要多花时间学习,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现在我明白,老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给予引导,而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课题。于是,我将重心转移到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上,耐心培养他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身成长。当我转变方式后,孩子在学习上展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书中提到,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在学校这个 “小社会” 里,人际关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举足轻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留意到有些学生因为害怕被同学讨厌,而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营造一个包容、接纳的班级氛围是多么重要。我要让学生们懂得,被人讨厌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勇敢做真实的自己。我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对不同的观点给予尊重和肯定,逐渐地,班级里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们也更加自信。
同时,书中强调要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不要过度追求完美。身为老师,我也曾陷入追求完美的泥沼,期望每一堂课都能做到完美无缺,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取得进步。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给自己施加如此巨大的压力,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状态。如今我已明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成长的起点。我会在课后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寻求改进方法,而不再一味地苛责自己。当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时,反而能够更从容地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被讨厌的勇气》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让我在生活和教育工作中更加从容自信。我坚信,若能将书中的智慧切实运用到实践中,我定能更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