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共同经历(co-experience),一般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参与同一事件或同一活动。其中的积极共同经历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在人际关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4]这里的“深度表达”,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适切地表达自己对优良家风主导的交往的内心的想法与需求,创造性地表达积极共同经历中的感受与经验。
(一)多元表达交往动机,建立积极真实经历
院汝信(1988)认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因为需要他人的关心、友谊、认可和接受等,与他人亲近的内在的心理动力”。彭聃龄(2004)认为,交往动机的基础是需要,其表现是喜欢与他人来往。Baker(1979)将交往动机分为亲近需要、社交性、避免、养成、自我评估、交往时间、独处等七个维度。可见,我们可以将优良家风素材作为作为学生多元表达交往动机的焦点,帮助学生梳理积极真实经历。可以从“关心他人的要求”、“积极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基于伟人家风进行探索,可以从“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客观了解他人”的角度引导学生基于家乡名人家风进行探究,可以从“诚心赞美”、“善意批评”的角度引导学生基于小学生自家家风进行研究。例如,低年级在仁爱家风引领下,帮助学生形成与亲人积极沟通的经历,建立与同伴诚心赞美、礼貌交往的经历;中年级在孝亲家风引领下,帮助学生形成善待他人的经历,建立调节心情、关心他人的经历;高年级在诚信家风引领下,帮助学生形成善于沟通的经历,建立尊重他人隐私和独立人格的经历。
(二)精准表达社会联结,维持积极虚拟经历
社会联结(social connection),按照Bellingham(1989)的观点,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联结”,可以是“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联结”,可以是“对人和对物的联结”。这里指学生与周围世界或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它包括学生与父母、家人、朋友、同伴等建立的关系,以及学生与陌生人、社会建立的关系,以及形成的归属感和亲密感。可见,我们可以将优良家风置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心理剧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精准表达社会联结,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虚拟经历。这时的心理剧,要着眼于“了解义务、了解他人、关心他人”,采用“小舞台+小互动”方式,让学生进行家风传承方面的小专题访谈、小主题互动,展示学生的行为与观点,灵活运用自我表露、共情等心理学技术。例如,四年级基于“孝亲”家风传承的心理健康课。首先在“家风探究坊”里,学榜样、探究《礼记》中的“孝”、制作绘本《新二十四孝》、心灵点拨,然后在“传承阳光房”里,师生一起演心理剧《一起向未来》,欣赏“芦衣顺母”、“孝感动天”等剪纸作品。这样,学生利用冲突情景借助想象尝试新的虚拟角色,完成了社会联结的自我表达,形成了积极虚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