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让习作教学成为撑起学生心灵的绿伞
——心理健康教育在习作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宜兴市太华小学 贾花艳
摘要: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一代人无与伦比的痛苦。”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身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一代。各科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语文学科教材中,蕴含着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同样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本文以六年级习作课《成长的烦恼》的教学为例,从“教师示范,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交流评改,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课外延伸,适时进行心理疏导”三方面讲述了如何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习作教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更是学科渗透的强项科目,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语文课程,特别是习作教学不失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子之间的冲突和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他们“心有千千结”,充满着许多困惑和矛盾,如果教师不及时予以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习作课程中我安排了《成长的烦恼》习作课,我感到这是利用习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契机。
一、教师示范,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写作技巧,也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
以往教学《成长的烦恼》这篇习作时,学生写作时往往会躲躲藏藏,因为高年级的学生思想复杂,许多内心的想法并不想被别人知道,所以写作时往往要么无病呻吟,要么避重就轻,作为老师并不一定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烦恼。所以,要想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必须做好示范,做到“自我暴露”,才能实现“同感共情”,才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习作下水就是一个好途径,习作下水指导的优越性是任何口头说教都不能比拟的。
作为老师最烦恼的当然是学生的表现,而我们班级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大胆,缺乏自信,平时上课还比较积极,一到上公开课就成为“一潭死水”。于是,我就把上公开课的感受写成了一篇富含真情实感的文章。我写得动情,读得也动情,学生深深被打动了。写作情绪高涨,就连写作水平低的学生脸上的愁云也一扫而空。我的示范使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敞开了心扉。
刘勰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理是文章的主干,文辞是情理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教师写下水文,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他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具有较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真实地在习作中说出了许多不敢说的真心话,教师不说教,不强化灌输,而是巧妙引导、指导、诱导、辅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悟,写作就是表达自我。
二、交流评改,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感情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透过习作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线索。他们能在习作中将内心深处那些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挫败感,行诸于文,宣泄与笔端,这就是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内心的痛苦和压力。
通过习作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后,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施以“心灵的按摩”。这一任务,可以通过学生互评这一过程实现。
首先,我把有类似烦恼的学生并成一组,在同组中选择自己愿意交流的同学进行互评,愿意的也可以请多个同学进行点评,使有相同烦恼的学生得到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有相同的烦恼的学生找到了共鸣,发现自己的烦恼其他同学也有。更有意思的是班级中个子很矮的同学发现,原来个高的同学也有烦恼;长得胖的同学发现长得瘦也会有烦恼;没有父母关心的同学发现父母关心过多也会烦恼;成绩差的同学发现成绩好的同学一样有烦恼。
接着就是进行习作互评,除了按照写作要求进行点评之外,我还要求在最后请写上一两句鼓励的话,帮助同学摆脱烦恼。点评的过程就是交流沟通的过程,既帮助学生学会表达,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又使学生的烦恼得到很好的宣泄,很好地实现了自我心理调适。
最后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教师点评针对性强,灵活性多,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的作文评语中,我恰当的运用哲理性的语言,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有一位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总是停滞不前,他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所以很沮丧。我在他的作文评语中这样说道:“付出就要赢得回报,这是永恒的真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突破它。然而,如果有人能够超越它的限制,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得更多。”这样的点评是要告诉孩子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教师的点评成了师生心灵交流的有效渠道,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导航灯。
三、课外延伸,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学生的习作交流,许多同学通过心理调适就可以解决烦恼,但还有一些同学需要适时进行心理疏导。例如:网络成瘾的学生、情绪失调的学生、缺乏自信的学生、家庭离异的孩子,并不是把烦恼告诉别人,他的烦恼就不存在了,所以还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
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这主要是来自家庭的压力,而学生对于家长的高压政策是敢怒而不敢言,这就要求老师在其中做好纽带作用。在习作课之前,我利用班级家长微信群,征集了许多家长的烦恼,除经济压力、家庭矛盾之外,其中烦恼最多的还是对孩子学业的焦虑,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担忧。在习作讲评课的尾声,我把家长的烦恼读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得格外专注。常言道:“快乐与别人共享,快乐可以增加一倍;痛苦与别人分担,痛苦可以减少一半”。我适时引导孩子们回家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家长听,请家长帮你一起寻找对策。如果不好意思说,也可以改成书信的形式,用书信与家长交流。家长们在微信中写道:“没想到自己的不当教育方式,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压力。以前孩子考不好,我总是棍棒教育,埋怨孩子学习不努力,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以后对于孩子的成绩一定会冷静面对,帮助孩子寻找不足。我们要相信孩子,他们也是要求上进的。他比我们更希望自己获得进步。”孩子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如清风吹散学生心中的阴霾,如细雨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
“言为心声”,小学生习作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唤醒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平等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在习作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巧妙结合运用,总之,通过习作教学这个载体,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多方面心理素质。当然,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习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不懈努力。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有效的习作教学,撑起学生心灵的绿伞。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
2、《教育漫谈》于永正
3、《问题学生教育指导》彭兴顺 蔡润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