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绘画对提升儿童心理韧性的作用及实践策略

作者:朱云萍  日期: 2025-04-07  点击:
绘画对提升儿童心理韧性的作用及实践策略
宜兴市新庄小学  朱云萍
摘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心理韧性的高低对他们的应对能力和身心健康有着深远影响。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儿童提供了独特的情感表达与自我成长的途径。本文深入探讨绘画对提升儿童心理韧性的多方面作用,包括情绪调节、自我认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等,并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通过绘画培养儿童心理韧性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绘画;儿童;心理韧性
一、引言
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如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实现健康成长。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能良好适应的过程。绘画以其直观性、创造性和表达性等特点,逐渐成为培养儿童心理韧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绘画对提升儿童心理韧性的作用
(一)助力情绪宣泄与调节
儿童的内心世界纷繁复杂,常常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绘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地释放和调节情绪的空间。当儿童感到高兴、沮丧、愤怒或恐惧时,他们可以通过画笔和色彩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愤怒的情绪可能用浓重、混乱的线条和大面积的黑色、红色等颜色来体现;而愉悦的情绪则可能用柔和、流畅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来表达。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将情绪外化,避免情绪的过度积压,从而有助于稳定情绪,提升心理韧性。
(二)增强自我认知与理解
绘画是一种自我探索的方式,儿童在绘画创作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通过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或场景,儿童能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在画人物的过程中,儿童可以思考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等,这有助于他们增强自我意识。而自我认知的提升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情绪和需求,当面对外界挑战时,能更从容地应对,增强心理韧性。
(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每一幅绘画作品都可能面临一些问题,如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故事的发展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儿童需要积极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这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机会。例如,当儿童在创作一幅故事画时,可能会遇到不知道如何衔接画面的问题,他们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尝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使画面连贯。这种在绘画中对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迁移,使儿童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增强心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塑造积极的思维模式
绘画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作过程中不受现实的限制。儿童可以构建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独特的角色或神奇的故事情节。这种想象和创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当儿童习惯于从积极的、富有想象力的角度看待事物时,他们在面对现实中的困难时也会更有可能看到希望和可能性,从而更有效地应对挫折,提升心理韧性。
三、通过绘画提升儿童心理韧性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自由宽松的绘画环境
为儿童提供一个不受约束的绘画空间和工具,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室或家庭中的绘画区域应配备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如各种颜色的画笔、纸张、颜料等,满足儿童不同的创作需求。同时,鼓励儿童自主选择绘画主题和形式,不做过多的干涉,让他们在自由创作的氛围中放松心情,激发创作灵感。
(二)开展情绪主题绘画活动
设计一系列以情绪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引导儿童通过绘画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可以开展“开心画”“难过画”“生气画”等主题活动,让儿童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儿童进行分享交流,讨论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情绪。
(三)结合故事进行绘画创作
故事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情节发展,结合故事进行绘画创作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教师或家长可以为儿童讲述一些带有挑战和挫折的故事,然后让儿童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创编。在创编过程中,儿童需要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如何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韧性。同时,鼓励儿童创作自己的故事并绘制成绘本,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叙事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四)组织小组合作绘画
将儿童组织成小组进行绘画合作,每个成员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和任务。小组合作绘画能够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当小组面临创作难题时,成员们可以共同讨论、协商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儿童学会在合作中应对挑战,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团队归属感,进而提升心理韧性。合作完成绘画后,可以进行小组展览和分享活动,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对绘画作品进行积极反馈与鼓励
在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采用积极、鼓励性的反馈方式。关注作品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努力程度,而不是仅仅注重技巧和成果。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儿童在绘画中的表现和优点,如“你这幅画的颜色搭配很有趣,让人感觉充满了活力”“你对这个角色的刻画很有创意,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等。积极的反馈能够增强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提升心理韧性。
四、结论
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提升儿童心理韧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创设适宜的绘画环境、开展多样化的绘画活动、鼓励小组合作以及给予积极反馈等策略,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运用绘画这一工具来表达情绪、增强自我认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塑造积极的思维模式,进而提升心理韧性。教育者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绘画的教育功能,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绘画活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的绘画教育方法和途径,结合现代技术手段为儿童创造更丰富、更有趣的绘画体验,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