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透过小动作看见“大心事”

作者:何珍  日期: 2025-04-07  点击:
                                      透过小动作看见“大心事”
                                       宜兴市东氿小学   何珍
    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我们要学会解开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学生上课时做小动作,主要就是在玩桌上的文具,不止橡皮,其他文具也会玩。那为什么有些学生在上课时喜欢用笔到处乱涂乱画?为什么有些学生的橡皮总是坑坑洼洼?为什么有的学生喜欢用直尺做跷跷板?这些学生行为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心理密码呢?
    一、从绘画心理学出发,读懂儿童涂鸦。
    有些儿童会通过随性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耐心去倾听的话,就会听到孩子脑子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他想表达的东西绝对比他画出来的东西要强,他现在画得乱糟糟的一是因为他们没有绘画技巧,二是他们现在没有树立审美价值观。
    儿童涂鸦不用去考虑别人能不能看懂,也不用考虑别人是不是喜欢,不用去考虑他之外的别的因素,所做的只是涂鸦,只是表达他个人的感受、表达生活给予他们的活着涂抹他们喜爱的、感兴趣的东西,是他们内心潜意识的一种自然流露。因为儿童受生理、心理发育的限制,其思维是有限的,脑、眼、手的运动也不是很协调。他们的涂鸦游戏主要是靠感知进行,所以,所表现的东西也很感性。其实我们可以试着从绘画心理学出发,读懂儿童涂鸦。
    1、从儿童涂鸦的线条来看:假如我们在孩子的作品当中看到线条表现得十分清晰,以及密度都是比较均匀适中的,那么说明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是情绪比较平稳的一种状态,假如孩子的线条是不均匀的,比较模糊,甚至是表现出混乱的状态,那么作为家长或老师需要注意孩子这个时候是产生了混乱的思绪,甚至是缺乏安全感,有点自我封闭的倾向。
    2、从儿童涂鸦的图形来看:比如在一幅图中出现了许多的三角形,说明孩子是属于理解能力比较好的,以及他们的思维逻辑方面都算比较强的。而喜欢柔和一点的图形,比如说圆形,波浪形等等的孩子,他们的个性都是比较开朗随和,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朋友交际方面也是非常有优势的。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形状就不局限于几何图形,有一些喜欢画自然生物的孩子,比如说一些小花草的孩子,他们的性格相对于比较温柔,而且他们的艺术造诣比较高,审美力比较强,而有一些孩子喜欢画迷宫,那么这一类型的孩子是比较聪明的,并且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较强大。
    3、从儿童涂鸦的色彩来看:研究表明,喜欢暖色系列的儿童大多活泼热情,精力旺盛,也有可能是心情愉快;偏爱冷色调的,大多安静,喜欢思考,严谨,又或许是表达悲伤和忧郁。假如孩子的涂鸦作品中,他们的主要色调比较偏暖色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孩子是比较活泼热情的类型,而孩子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心情也是处于愉悦并且充满精力的状态。假如孩子喜欢画偏冷色调颜色的话,就代表着孩子对于外界的事情比较严谨,而且孩子也是属于冷静思考的类型。
    二、从不一样的橡皮中,读懂孩子专注力。
    在低年级小学生中有一个著名的“橡皮擦定律”。从小学1-3年级有些孩子的橡皮没有几块是物尽所用、善始善终的。它们当中绝大多数,是被“神秘失踪”了。按理说,橡皮即便“失联”也定是在教室或家里。可全班五十多位学生,失踪的橡皮永远比找到的多得多!除了失踪的,留下的要么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要么是被祸害得成了渣渣。对于专注力差的学生来说,橡皮是玩具无疑,擦改只是附带功能。一块小小的橡皮擦,也能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表现和学习状态。不信看看以下4种类型:方正干净的橡皮一般属于态度认真,上课专心的优秀学生;偶有瑕疵的橡皮一般属于时有不耐烦的聪明学生;表面残损的橡皮一般属于经常走神的中等生;千疮百孔的橡皮一般属于一上课就神游的“小学渣”。“橡皮定律”的背后,最终反应的是孩子的专注力。小学阶段的学习,大多是孩子之间专注力的较量。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有小动作,学习就粗心马虎,还拖拉磨蹭。
     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1.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孩子专注力时间。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小学生,专注力时长约为20分钟。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比如,孩子学习20分钟左右就休息一会,或做改其它的学习任务。
     2.引导孩子关注周围事物,在日常中培养专注力。孩子的专注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培养起来的。我们从小要有意识地引导和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教孩子用眼、用手、用耳,以及用心等感受周围的世界。
     3.尽可能地消除环境的影响因素。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本就经不起 “诱惑”。如果能够消除这诸多的干扰因素,孩子的学习效果应会好很多。不要频繁打扰孩子,而应让他专注于某一件事。
     4.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睡眠充实,是保证孩子高效学习和专注做事的关键之所在。
     三、从创意玩法出发,读懂希望被看见。
     橡皮的玩法多种多样,而且柔软手感好。玩法一:握在手里用手指“盘”。不断的搓着橡皮的边缘,作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种消磨方式;玩法二:还可以当成“靶子”。用笔尖在橡皮上扎孔,可以扎成各种自己想要的形状,规则的、不规则的都可以。玩法三:分割成拼图。有些“另辟蹊径”的小学生有些不屑一顾,就开始自己创新。可以将橡皮分割成不规则的形状,然后再拼接,就这个简单的玩法,就足够他反复玩,打发上课时间了。玩法四:可以擦出橡皮屑,比比谁的橡皮屑颜色漂亮,谁擦出的屑多、长又细。孩子们玩的主要是“创意”。
     1、相信看见的力量。
    透过学生倾注在文具上的小动作,我们可以试着去看见学生归属感的需求,渴望得到关注的需求,被尊重、被肯定的需求。然后循循善诱,不断鼓励他们好的行为,矫正他们的不良的行为。运用孩子们“期待被看见”心理每天去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努力从问题的表面寻找到最佳的正面切入点,寻找消极行为背后的积极面。让坏事变成好事,让问题变成教育的资源,成为学生的成长点。有些孩子因为不受老师关注。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潜意识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我们老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孩子们的能量就来自于被老师看见得有多深。当老师与孩子建立连接时,孩子的心灵才会复苏。对于学生问题我们可以试着针对学生优点在班级公开表扬,对于学生的缺点私下悄悄批评。以此满足孩子自尊、归属与爱的需要。运用“越来越效应”,我们会发现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就会给什么以力量。我们看见得越多越深,他们才会发展得越快越好。
    2、看见教学相长。
    我们不能仅仅看见这些行为背后的学生问题,我们更要发现这些行为背后的教学问题。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呢?
   (1)创造互动:鼓励孩子和同学间建立友谊,一起完成任务、探究问题。让课堂和班级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吸引人。同时也可以帮助未来可能成为朋友的人去交流思想,学会分享。(2)赋予责任:给予孩子特定任务或责任,激发他们对于成功达成目标所产生的自豪感以及信心。与此同时也有利于练习专注力、耐心和执着性格塑造。(3)游戏化教育:可以使用卡牌游戏、拼图或其他锻炼大脑能量多样性项目,让进度像走迷宫般有清晰步骤且更容易掌握。这也正是为什么孩子们自发创造的涂鸦游戏、橡皮尺子游戏会经常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一个关键原因。(4)随时支持:老师需要留意儿童情绪变化,并随时倾听关切孩子的想法.帮助缓解学习压力和提升信心。
    要想改变学生爱做小动作的习惯,就要老师先成长起来。学会爱学生,读懂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好行为是爱和支持滋养出来的。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学生手部的小动作体现了他们的“大心事”,老师需要透过这些小动作发现孩子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