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立德树人润心启智 融合育人竞秀成长

作者:朱浩亮  日期: 2025-03-31  点击:

——新时代德育实践路径探析

宜兴市都山小学  朱浩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以“让校园成为竞相生长的家园”为办学理念,围绕“竞相生长,秀美人生”德育主题,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深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构建了“五育融合、全域渗透”的德育生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党建引领,构建全域德育新格局

(一)强化顶层设计,凝聚育人合力

成立以校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德育教导、班主任、心理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力量,形成“党建+德育”双轮驱动模式。建立“月例会+周教研”制度,定期开展德育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等活动,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例如,通过“班主任成长营”提升班级管理能力,借助“德育名师工作室”开展分层培训,实现德育团队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环境育人,浸润文化底蕴

打造“一墙一壁皆育人”的校园文化景观,增设红色文化长廊、劳动实践角等特色空间,让每面墙报、每处景观都成为德育载体。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非遗进校园”“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血脉。例如,在元宵节组织“非遗灯谜会”,让学生在猜灯谜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清明节开展“红色家书诵读”,引导学生传承革命精神。

二、五育融合,创新德育实践路径

(一)以德铸魂,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构建“课堂+实践+体验”三维德育体系:

课堂主渠道:将思政课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开发《红色小课堂》《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校本课程,通过“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推广优秀案例;

实践体验:组织“红色研学行”“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家国情怀。例如,联合博物馆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榜样引领:设立“校园之星”评选机制,通过“红领巾广播站”传播身边榜样故事,形成“德智少年核心综合精神体系”。

(二)以劳树德,培育时代新人

打造“校园+田园+家园”劳动教育体系:

校园劳动:设置“种植责任田”“环保小卫士”岗位,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养护,将劳动教育纳入“四色能量卡”评价体系;

田园实践:联合生态园开展农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劳作中感悟“粒粒皆辛苦”。例如,组织“丰收麦子”主题活动,通过收割、晾晒等环节体验劳动艰辛;

家园共育:推行“家务劳动打卡制”,通过亲子劳动任务单增进家庭互动。例如,设计“家务劳动技能挑战赛”,激发学生参与家庭事务的积极性。

(三)以心润德,护航心理健康成长

构建“预防-干预-发展”三级心理防护网:

预防教育:开设“情绪小剧场”“人际交往工作坊”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心理韧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人际冲突场景,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技巧;

精准干预:建立心理档案动态管理系统,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个案辅导,形成“前期预警+早期干预+中期诊疗+后期康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协同发展:通过“校家心育联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构建校家共育生态。例如,定期举办“家长成长营”,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

 

三、协同共育,拓展德育实施空间

(一)校家社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

校家联动:举办“家长成长营”“亲子德育工作坊”,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例如,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深度体验校园生活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校社共建:与博物馆、敬老院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开发“红色研学”“公益服务”等社会资源课程。例如,联合消防队开展“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四、展望未来:深化德育改革再出发

新时代德育需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我校将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化“五育融合”实践,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让“竞秀”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坐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