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架构心灵彩虹
作者:俞美娣 日期:
2024-04-10 点击:
次
从“心”开始,架构心灵彩虹
宜兴市伏东小学 俞美娣
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 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思想行为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的思想或行为习惯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小学时期正是少年儿童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就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德育工作。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学生思想觉悟的高低、行为的对错、素质的好坏等等,多半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的艺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有关。那么,班主任怎样进行德育呢?
一、以身立教,树立威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有威信,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 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地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学生。
但是,班主任在工作中也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从不征求班干部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厉斥责、无情责难,不容许争辩,大搞家长式的"管、卡、压"并以此强化自身威信让学生敬畏。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已逐渐有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捕捉契机,提高自信。
通过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如果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拄机会,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那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是不规则的,可遇而不可求,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要及时利用,如果错过时机,效果可能就不明显。这种教育契机的特点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鼓动,要有灵活的“脚”,善于走进学生之中。一句话,就是要求班主任善于敏锐地识别教育契机,及时抓住并加以利用。
通过实践,我发现教育契机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说新学年的开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如果利用好了,对接下来整个一学期的工作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学期伊始,学生在心灵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一切从新开始,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学期经过努力,赢得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的时候,学生看到换了老师也换了环境,不管这个学生原来成绩多么糟糕、思想多么落后,他都会萌发出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他会时时告诫自己,不要重犯原来的错误,这一次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的心理,对自己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决定把这作为努力改变自我,争取进步的新起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小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优良,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作为班主任,就是要适时地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及自信心的培养,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跟全体学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管你们自己或者别人是怎样看待这个班集体的,在我眼里你们是优秀的,尽管过去曾有过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了,最后是一定能成功的,我们中有的学生以前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对我来说,一切都从今天开始。”这对于那些失望的、或者曾经犯过各种错误的学生来说,又有了机会。接着我又肯定了这个班的一些优点,比如集体荣誉感强,体育锻炼好等,帮助学生塑造全新的“自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重新找回那久违了的“自信世界”。
在每次考试后往往也有一个教育契机的存在,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不管学生成绩进步多少或实际上退步了,我们总能找到这个学生的一两处进步,对于他们的闪光点或微小的进步,要加倍呵护,多加表扬。作为班主任,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作为学生,本身的心理负担已经很沉重了,如果再加批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弄得不好,还会造成“厌学”等后果。大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缺少的就是老师适当的表扬,他们以前得到的总是老师的埋怨、指责,如果能够得到当众的表扬,他的学习热情将会高涨,自信心也就更足了。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要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学习上的强者,首先要自信,决不能自卑,要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力,而班主任老师的适时表扬是激发学生自信心、进取心、坚韧性的最好的催化剂。年级或学校举行的活动,如运动会、竞赛等,往往也是班主任能够捕捉教育契机的最佳时期,利用好了,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使班主任工作能更顺利地进行。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抓住契机,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转变角色,悉心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场革命,是我国教育再一次发展的号角。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1、让学生认识自我角色。如设计生活自理角色系列,班级管理角色系列,“合格小公民”角色系列,通过自我角色实践活动,培养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2、让学生感受历史角色。如扮角色读课文,根据课本演剧本,为演示某一规范行为而设计不同角色的情境表演。通过感受历史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让学生进入社会角色。选择学生易于认知的角色,通过参观、模拟等角色活动,了解这些角色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道德素养,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艰辛与欢乐,初步明白角色与角色之间,角色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定的公众道德和社会意识,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4、让学生积极参与角色变迁。根据“心理换位法”进行多种角色转换,倡导多种角色实践,以此培养适应多种社会角色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德育也要经常化、学生化、社会化,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注重效果。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能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心灵的彩虹才能更加色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