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毅)教育的哲学解读
作者:许红杰 日期:
2024-04-09 点击:
次
教育的哲学解读
——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教育的本质进行解读。笔者认为教育强调人的独特、自由和自主及人的无限潜能,注重生成和顿悟。职校学生的教育与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差异,但教师依旧应遵循雅思贝尔斯阐述的教育理念,履行教育的职责与使命。
关键词:教育、潜能、顿悟、生成、交流、中职教育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在《什么是教育》中,他用哲学的视角阐释理想的教育,勾勒出教育的理想蓝图,在阅读他精彩的思想阐述时,我不禁感叹他的先见之明,感叹活跃于上个世纪哲学思潮中的他竟能一针见血地揭示现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原始价值偏离和对本质的遗弃,敬佩他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创伤的德国,依旧能我行我素地执着表达自己的梦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反观中国教育,为了让教育行走在正轨,让学生们能更好的发展自我,教育者们呕心沥血地进行各种教育反思和教学改革,可教育如果丧失了对伟大人性的敬畏,那么它就像疾驰的火车,最终还是要脱离轨道坠亡。看完本书,我的思想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真的该鞭策自己、保持警醒,防止自己在“伪真“的教育上越走越远!
《什么是教育》像一种思想的喷涌,作者用自己深厚的法学、心理学、哲学底蕴为教育做了丰富的诠释。
一、什么是教育
作者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经验、规范、文化的传承。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成长。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教育是师生与生生之间爱的交往和流动,应调动学生内在动力,而非强迫学生接受知识。
正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所言,一切行为主义的训练起源于一个内因,即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我所面对教育对象为中职生,90%来源于弱势家庭,他们从小就处于长期的精神压力或者无要求的放养状态,读书、受教育对他们而言,无味且痛苦。
懒散的他们似乎是不可教育的,然而,当我们深入其内心,了解其教育史时,会惊讶地发现,从小,他们便处于非受教育状态,他们和家长、老师之间,没有爱的流动和交往,更多的是被呵斥、曲解、丑化,但引导得当,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还是可以被激发的,只是他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尖刻的要求,虽然看上去,部分人的确没有内在动机,但我想雅思贝尔斯也并不会因为他们顽劣表象而将他们真的疏离,毕竟爱的交往和流动才是教育的真谛。
二、理想的教育形式
通览全书,作者所期待的教育应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其精髓在于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非从外部施加压力。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依赖关系。
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并通过反讽这一有力的方式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让他们发现真知。反讽的深层意义是对本然真理的关切,哲学式的反讽表达了对真理本源的向往。有意义的反讽希望在众多复杂的现象中引出不可言说的实情真相。
在我们常规的教育中,这种反讽似乎不被允许,取而代之的,是礼貌的提问和回应,这种礼貌看似抹杀了思考的权利,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全盘肯定,看似没有了冲突,扼杀了继续探索的机会,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甚至职业教育阶段而言,这种中国式的教育依旧有其存在的意义,学生也许思考的空间和被允许探索的范围很小,往往都是在正确答案周围很小的区间内打转,但是这样的教育依旧有意义。人类的实践经验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经验,而是间接经验。在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过严格考证的间接经验可以用一种相对直接的方式,由教育者传递与受教育者,这并不违背教育的初衷,反而能够用更少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武装了受教育者的头脑,对于现今和未来的教育都是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的,但雅思贝尔斯书中所提到的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可能更多地针对未有定论的领域或直接经验类的领域,因此,我依旧赞同作者的观点。
三、教育是顿悟和生成
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和反讽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真理的见解,互相的讨论又使他站在他人的角度自省,循环往复形成真知灼见。因此,对真理的探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细水长流的顿悟。
教育是生成,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人的生成似乎和顿悟一样,是在突然和不知不觉中达到的,但这无意识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从事某事的结果,没有积聚就没有生成,也就无法达到教育的理想结果。而生成绝非单纯的外在改变所能造就的,需要内在彻底的颠覆。正如很多形式热闹的讨论始终无法真正生成智慧,因为仅是形式接近始终是表面化的改变,教育的本真应该是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在于他人的对话中讨论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认识结果,从而才能真正生成谁也拿不走的智慧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将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考试的重点,这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结果。
没有一个青少年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历史不是空白的,或多或少地带有原生家庭的基因,教育应是智慧的诞生地,但依旧应包容一切可以被包容的对象,甚至包括那些看上去桀骜不驯,不爱探索的孩子们。同样的,也没有一种教育是万能的,教育强调爱的交往和流动,更重视受教育者的顿悟和生成,强调无止境地探求真理。但教育依旧不是社会的收容所,他需要更纯粹的交流和触碰。
读罢此书,我想教育就该是一件神圣而绝不允许被亵渎的事业,但他有着包容的胸襟。作为教育者,每一个人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3.
2、王文中,林静.教育的本真:超越精神的自由生:解读《什么是教育》[J].教育评论,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