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教育惩戒中的“红绿灯” ——浅谈教育惩戒权的合理利用

作者:何宜伟  日期: 2024-04-06  点击:

教育惩戒中的“红绿灯”

——浅谈教育惩戒权的合理利用

摘要:教育惩戒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却饱受质疑。鉴于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两方面的压力,导致现在很多教师都不敢使用、也不知道如何合理使用惩戒权。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归纳了就事论事而非论人、明确规范而非喜好和重视持久而非一时这三点教育惩戒中需要重视的“红绿灯”规则。

关键词:教育惩戒、规范、心理健康

一、是否需要教育惩戒

(一)教育惩戒的现状

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是关系着每个家庭的民生大事。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教育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因而“教育惩戒”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热点话题。近年来,由于因教育惩戒而引发的一些事件屡见报端,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社会各界关于“教育惩戒”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因而,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也禁止有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所以,现如今实施教育惩戒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不敢实施教育惩戒。诸多引起社会热议的相关事件,似乎都在给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敲警钟,警告教师们不要轻易实施教育惩戒手段。现在的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抗压能力差,教师更是不敢实施教育惩戒,生怕因为批评不当而受到是行政、刑事处罚,因而哪怕学生犯了错误,需要教育惩戒来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教师们也会选择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2.不会实施教育惩戒。致使“教育惩戒”引起争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过度惩戒,其实也就是我们的老师不会正确、恰当、合理地实施教育惩戒,如批评的用词不当、语言过激,惩罚的力度没有掌握好,教师实施惩罚时过于情绪化,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等情况。这些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惩戒手段却并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让学生的身心都受到了伤害。

(二)教育惩戒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在教育惩戒手段缺失的现代的教育中,越来越多令人忧心的问题逐渐呈现了出来,比如现代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冷漠疏离、以自我为中心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因而呼吁教育惩戒的回归成为社会的共识。教育惩戒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1. 学生成长需要约束

学生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不是发育完全的个体,他们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差,即使他们的内心都有追求卓越的梦想,但是并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一丝不苟地朝着目标前进。正如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一定的权威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而教师正是这个权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要有职业道德感,因而不论如何,当我们看见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不能听之任之。但是,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不遵守规范规则、任性叛逆的行为有很多,比如个别学生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唱反调,甚至公然顶撞教师,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个别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完成作业,作业字迹潦草,只为了应付老师,学习态度很敷衍;还有个别学生喜欢打架惹事,经常违反各项纪律,甚至会欺负身边的同学……因此,面对这些行为习惯不当的学生,教师通过一些手段来进行约束、引导他们

2. 人的社会化需要规范

爱因斯坦在演说词《论教育》中说过,“如果一个人忘掉来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让人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就是培养具有社会化能力的人。在社会这个共同体中有一套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每个人必须遵守社会规则,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人的社会化是需要规范的。

我们的学生仍处在懵懂、好动的阶段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也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们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需要纪律和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各项纪律、制度要求,使他们以后能够自觉遵守发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二、能否实施教育惩戒?

其实,国家命令禁止的、社会一直抵制反感的是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并不是恰当、合理的教育惩戒。

教育部2009 812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提出了“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这是国家在法律政策层面上明确了班主任是拥有教育惩戒权的;

20213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的第三条指出,“学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支持、指导、监督学校及其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 这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肯定了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是拥有教育惩戒权的。

三、如何实施教育惩戒?

(一)就事论事而非论人

在学生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如何来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问题,如何更好地纠正他的不当行为,而不是首先去追究他的责任,甚至是对孩子进行定性的评价,这样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让孩子养成逃避和退缩的习惯,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要针对的是他的行为本身,而不是他这个人,我们要就事论事而不是评论他这个人。比如,当学生a出现不做作业的情况,我们应该想办法帮他改正这个问题,帮他养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情况,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问问他,“昨天没能完成作业,是因为作业对于你来说有难度吗?”“是作业的量太多了吗?”……诸如此类,要让孩子有话说,更要让他们把话说完,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明确规范而非喜好

我们应该向学生明确行为规范的标准,告诉他们应该遵守、执行的标准,而不是让他们以为被批评、被表扬全凭教师的个人喜好。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恰当或者是犯了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这样做其实是不恰当的这样的行为是会影响别人的,其实可以有更好的做法、更好的行为,也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才是正确的、合理的,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不是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是告诉他们“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糟糕了”,而是和他们说,“你今天这个行为表现其实怎样做会更好哦!”

(三)重视持久而非一时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效果的呈现应该是长期有效的。同理,一个好的惩戒方式,也需要长期有效。我们都知道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同样的,想要改变一个换习惯也是需要锲而不舍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耐心地等待,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改变自己。当然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并不是放任不管的,而是要持续关注着他们的表现,适时地给予肯定鼓励或是善意的提醒,帮助孩子们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