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 ——以班级绿植养护为问题导向的实践育德(杨丽)

作者:何宜伟  日期: 2023-04-24  点击:
“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
——以班级绿植养护为问题导向的实践育德
宜兴市实验小学    杨丽
  2021年7月24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意见》提出,要在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意见》规定,学校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学校的课后服务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既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还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外,也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整个社会对教育讨论越来越多,但往往是众口难调,每家都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很多人只看到变,却看不到变背后的不变,也往往只看到或看重现象,常常最为关心的是知识、分数、升学,对本质的理解往往很有限。
    今天校园里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忽视体育锻炼的不在少数,“小胖墩”“小眼镜”有不少;学习成绩好但以自我为中心的也不少,没有集体观念,没有同理心,遇事不会换位思考;学习成绩好但书呆子也不少,应试能力有余而实践能力短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缺乏。德育课程浮光掠影,儿童的道德素养无法得到生长。
    根据我们的教育经验,中小学阶段的考试成绩,与进入社会后的工作业绩,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而真正优秀的学生除了成绩优秀外,一定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
    教育一定不是知识和分数那点事情,而是孩子正确三观、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延续。教育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没有变,也不会变,尊重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是教育的“铁律”,必须立足长远,不能只追逐那些短期的目标。所以,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方向,是十分正确的,应该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今天,我们落实“双减”,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在前进,从而提升育人价值。
    在“双减”这个大背景下,班主任如何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呢?我认为,可以从班级文化入手,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载体,它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班级文化要着重突显学生必备品格的养成,更要有班级特色,以此唤醒儿童的“生命自觉”,让儿童学会拥抱世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班主任老师可以从细微处入手,从最容易操作,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班级绿植养护开始。以班级绿植养护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直指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我们在班级现场发现,由于在护绿实践中只注重“规定动作”、固化了“美内次外”、旁落了“全员关注”等原因,导致绿植养护好景不长。对此,我们彰显“舍”与“得”的辩证法,明晰“进”与“出”的统筹法,落实“一”与“众”的交往法,在实践育德中完成学生品格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

一、缘起
班级绿植养护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既能净化空气,又能美化环境。因此,每学期开学初,各班级都会纷纷组织学生自带一些绿植来点缀班级生物角。几天之间,各班级门前走廊和教室内的绿植安放点便会整齐摆放着各色鲜花和植物,争奇斗艳、生机勃勃,煞是好看。
但是,过不了多久,当你再次经过某班级教室门口,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走道旁原本生机盎然的植物蔫了,耷拉着枯黄的脑袋,有气无力。还有的早已风干,在寒风中左摇右摆,仿佛在瑟瑟发抖。反观自己班级绿植的生长情况,除了室外的在凋谢枯萎,室内的也是“碧叶成金黄”。对于绿植护理,我班级是这样做的,每天安排两位值日生负责管理。他们早晨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除黄叶,中午就兴致勃勃给植物浇水,晴天会将室内绿植移至室外享受阳光。每天都有专人管理,也按部就班地精心照料着,为什么还是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好景不长呢?
二、归因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德育方法是和所有教育与教养过程相互密切联系的。”从德育自身来说,德育方法对保证德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育效果的好坏。班级绿植养护看似环境问题,根源都在“人”上。正所谓“问题出在绿植,答案却在养护。”
(一)只注重“规定动作”
每天的值日生是在规定时间开始打理植物的,植物是他们的“定时”服务对象,所以,值日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清理黄叶、浇水、晒太阳等工作。管理植物对于值日生来说,是他们的“规定动作”,于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后,便不再问津。完成“规定动作”后,植物生长得好还是不好,这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他们只负责定时的某些工作。显然,缺乏长效管理的任务观点,看似“兢兢业业”,终究难逃事倍功半的结局。
(二)怎禁得“美内次外”
植物因其生长规律和习性不同,有些喜阴,不能暴晒,有些喜阳,需要适度光照;有的喜干燥,泥土水分不能过多,有的喜潮湿,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但是我们发现,许多班级绿植分类摆放的方法是:花盆精致美观的,优先摆放在一进教室门靠墙的储物柜上,花盆一般,或者不够美观,植株又偏大的便放在教室门外的走廊上。这样,好看的绿植搭配美观的花盆,便被摆放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其余的,一律放在室外的走廊上。那么,值日生在完成“规定动作”时,就系列化地浇水、晒太阳。试想,如果教室内的植物喜阴还好,喜阳的话,它不就没有光照了吗?如果室外的绿植喜阳还好,如果喜阴,它不就因过度光照而被晒死了吗?由此可见,这种“美内次外”的选美式摆放方式是造成植物枯败的罪魁祸首。
(三)旁落了“全员关注”
一般来说,每个班级“绿植管理员”这一岗位成员由10名学生组成,一周在校时间5天,每天2位值日生负责管理(大部分老师认为,这已经考虑全面性了)。其实,按现在的班容量,10名学生也就占班级学生数的五分之一。其余同学则从开学初将绿植带来学校后便从此以后不再过问绿植的养护工作。这些学生因没有参与到管理绿植的工作中来,所以,对班级的绿植失去关注,他带来的一盆绿植,仅仅是一盆绿植,养得好,是值日生的功劳,养得不好,枯败了便扔掉,下学期再重新带一盆即可,到了学期结束,他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带来的是哪一盆绿植了。所以,学期初带来的绿植因缺少关注,最终成了教室里的点缀。有,固然美;没有,也微不足道,因为还会有更美的取而代之。这种点缀心理使得全员关注旁落,也就使在绿植养护过程中不能“集众人之智”。
三、扰启
问题出现了,教育便开始了。有学者指出,理想的教育过程应当是由“扰启”开始(“扰动”学生后进行启发,而不是等待着“启”等待着“发”),然后经过内省、质疑的阶段,最后通过实践完成发展的任务。班级管理中的德育过程同样也是这样,教师需要主动地“扰启”。
当新学期来临时,这一次,我改变了以往美化生物角的方式,不再是简单地布置每人带一盆绿植,然后选美式的摆放到位。而是将美化生物角这个任务全权交给学生们去商量讨论一切都交由他们定夺,我只提出两点要求:1、带你最喜欢的一盆绿植。2、将绿植养护到最佳状态。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我还设置了奖励环节,那就是,等到学期结束,如果你的绿植没有枯败甚至比以前养得还好,那就能得到我赠送的一份精美小礼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有相应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将其固化。有了这样的奖励机制,学生们是非常激动兴奋的,这样的比赛和竞争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行动力。在接下来的生动实践中,每个学生都成为了绿植养护这一班级生态环境中的“关键链”。
(一)护绿实践彰显了“舍”与“得”的辩证法
核心词:亲自购买,精挑细选
    利用周末,学生们带上储蓄罐里存着不舍得用的零花钱,邀请父母陪同自己去花鸟市场走一走,挑选一盆自己最喜欢的植物。于是,从带走绿植的那一刻,每个学生就成为了绿植不离不弃的主人。这与以往的任务观点截然不同。以往是老师布置了带绿植的任务,大部分家庭会因孩子周末要上兴趣班或做作业为由,最终还是家长去购买,孩子只负责把它带来教室摆放好,就算完成任务了。这中间缺少了学生的亲自参与,而且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带来的也不是自己亲自挑选的最喜欢的植物,所以这一盆植物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特殊的感情,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而已。如果布置学生亲自去选购,便有一种千金难买心头好的味道,今后的护绿就会更加用心。
(二)护绿实践明晰了“进”与“出”的统筹法
核心词:设计名片,普及知识
   学生们提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带的植物设计好养护名片。名片上需要写清植物的名称,生长习性,即喜阴或喜阳,喜干燥或潮湿。名片要亲手制作,材料为一张纸质偏硬的小正方形卡片,为了防止弄湿,可以用透明胶封上。名片统一贴在花盆的正面,便于了解它的特点。植物因其生长规律和习性不同,所以要进行分类养护。按照名片上所写,挑选出喜阴的植物,优先放在室内的储物柜上,按照植株和花盆的大小依次排列。喜阳的植物全部放到教室外走廊,靠墙整齐摆放。从学生们设计好的名片上可以看出,大家都特别用心。有的同学还在名片最后一行加入生活中常见却利用不广的肥料,如:维生素C、啤酒、茶叶水等。
(三)护绿实践落实了“一”与“众”的交往法
核心词:主动认领,精心呵护
植物设计好名片,依次排列整齐后,我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们自由观赏每一盆植物。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植物来养护,也可以就养自己带的这一盆。主动认领结束后,我加以统计,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相互交换植物养护,三分之二的同学仍旧钟情于自己所带植物。可见,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参与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植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有千金不换之感。每盆植物都有了自己的主人,班级每个人都负责养护一盆植物,从此,班级内不再设立植物管理员这一岗位,因为人人都是管理员,人人又都从按部就班的管理员变成了精心呵护的养护员。课间,经常能看到三五个同学围着一盆植物边观察边讨论,绿植于他们而言,是精心照顾的好伙伴,是倾诉心事的好知己,是同学间交流情感的好载体。确实,学生一旦认识到护绿是对班级和个人是有价值的事情,就会有一种秩序感和方向感,并乐意与他人共享这种感觉,同时在以后的班级生活中以增进动机来作出应答。
德性的浸润与滋养如种子发芽般悄无声息,却又有着盎然的生命力。班主任以丰富有效的活动来进行品格塑造,让儿童成为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的参与者和主导者,教师退到幕后,助推儿童的体验活动向更深处前行,让他们自行选择前进方向,尝试建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共同体,在寻求各种信息和经验支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素养,悄然激发“生命自觉”。
    有了这一次班级日常管理的生动实践,“双减”背景下,班主任工作如何继续向纵深推进呢?我认为,班主任工作,除了做好班级日常管理这一方面,还需要倾注一份真情,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链接。
  王××,看上去虎头虎脑,是农村转学来的一位小男孩。刚开学时,他的表现与班上的同学是如此格格不入:上课自由、随心所欲,感兴趣的听听,不想听就睡觉,更别说什么坐姿端正了;一下课,马上生龙活虎,和同学追逐打闹。每一次作业,上面很少能看到“√”,字迹歪歪斜斜。任课老师看到他都头痛不已。我经过和他爷爷的几次交流,知道了他的一些家庭情况。他的父母在工地打工,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而且,父母总认为自己工作繁忙,根本就不怎么过问他的学习情况。原来如此!看着他爷爷满眼的期盼,满脸的憔悴,我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于是,为了帮助他尽快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尽快改正不良的习惯,针对王××的一系列计划便开始了。首先,对他以鼓励为主,设法提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对他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我都会进行放大,及时表扬;在课堂上,觉得他应该会的问题,总是优先请他,让他懂得成功的喜悦,被别人欣赏的喜悦,也让他懂得珍惜这份喜悦。其次,在课后和他多交流,多谈心,和他一起读一些关于古人勤奋学习的书籍和故事,既让他学会安静下来,又能让他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还需要和他的爷爷配合,每天陪伴他养成阅读得习惯,第二天我再对他有进步的地方大力表扬。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在我们的坚持和配合中,王××的表现越来越好。他本来就是个聪明的孩子,所以,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做练习的正确率也越来越高,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他语文得到了等第优,数学和英语也都得到了优,他爷爷在陪他来领素质报告单时满脸欣喜,对我也是万分感谢。
    其实,这是很多班主任都会碰到的学生,我想,我们每个老师都要真诚地,用心地,尽心尽力地去改变他、帮助他。只要给他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再顽固的学生,他也会变成一个好学、懂事、向上的人。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怎样的学习氛围呢?
一、激励,让他们兴致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直接推动着人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某个想法被老师肯定后,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反复钻研。因此,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种想法,而是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科学的进行评价,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在我的课堂上,你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好厉害,这么难的题目都能解答出来”这样的语言,我从不吝啬我对他们的赞美之词,我知道,他们听了以后心里会乐上好半天。在学生的书和本子上,印满了一朵朵美丽的小红花,我从不吝啬每一朵小红花,我知道,他们得到一朵红花后会炫耀很久。每次竞赛、考试后,有进步或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会收到我的一份小礼品,我同样不吝啬这一份小礼物,我知道,他们收到后会得意好长一段时间。
二、快乐,让他们健康成长
    我应该让我的课精彩起来,这是我可以做到的。我应该让我的学生感觉到研究、合作的快乐,成功解决难题的快乐,冥思苦想后乍见阳光的快乐。我要让他们大声地告诉我:“我喜欢上语文课!”
    我会告诉我的学生:笑对失败。流水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有了九十九次的失败,才会有第一百次的成功。也许他们不懂,可是他们一定听过拔萝卜的故事:那么多的人来帮忙,都不能拔起这棵大萝卜,最后来了小老鼠,加上了那么一点点的力量,就把萝卜拔起来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坚持住,相信自己,再加一把劲——也许只要小老鼠那么一点点劲就会成功。
三、赏识,让他们信心倍增
    对每一位学生,我有宽容、理解的心境。可爱的孩子们,我知道,你偶尔的调皮捣蛋只是因为你的年幼,你偶尔的作业迟交只是因为你的贪玩,你课上不顾纪律地插嘴只是因为你的热情,你提莫名其妙的问题是因为你的好奇┄┄我仍然笑对着并不出色的你,因为,我理解你在平凡的背后,也隐藏着涌动的激情,也有着强烈的上进心。
   我上课时,总喜欢脸上带着微笑,我希望这种有亲和力的微笑能让我的学生在上课时放松、投入,让他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信任、赞赏。
四、竞争,让他们充满激情
    在我的课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型竞赛:默写竞赛、朗读竞赛,小组之间的竞赛,男女生之间的竞赛……学生们兴奋地对待着每一次比赛,认真地准备着每一次比赛。听着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看着他们作业正确率的提高,我心中暗喜:哈,我小小的“阴谋”得逞啦!所以,总有学生告诉我:“老师,在语文课上,我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还未开发,如果,他们对待学习,充满着一股拼劲,充满着一份热情,充满着一种斗志,何愁学不会?何愁学不好?是一种什么样的因素让他们在学习上如此依赖、如此被动呢?我想,他们和运动员相比,对学习缺少了一些兴趣,生活条件的优裕,让他们缺少了一些持之以恒的精神,家中长辈的万千宠爱,又让他们缺少了一些迎难而上的韧性,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在这些方面加以重视,加以弥补呢?
    创造出激励、赏识、快乐、竞争的氛围,让他们彼此感染学习的热情,开发出学习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我们欣赏的目光下露出如夏花般灿烂的笑颜!让他们学得更好,让我们做得更好!在繁琐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明确爱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更懂得爱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信任。事实证明,一个被教师所喜爱的学生,常常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让我们处处为学生着想,用爱的雨露来滋润每一株幼苗的心田,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班级文化的浸润,学生在实践中育德还可以从以场景育人的主题班会着手,主题班会可以致力于以开放、动态、交互等对话方式推动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突出班会的育人导向,即导向、聚合、自我教育、激励、赋能、引领等,培养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自觉磨砺和不断修正中提升品格,创设目标和价值指向促进儿童的生命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用不同的好的育人场景提升学生的品格形成。如:以学习生活为主题的班会;以团队生活为主题的,以生命、节日、成长为主题的班会等等。班主任也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捕捉存在“点”,延展生长“面”,即兴生成更具挑战性、更有意义的班会主题。这样的主题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主题班会还可以以“联盟会”“成长营”“心之约”等形式,打破班级甚至是年级的界限,以壮美生命自然属性的共同需求为教育活动的基础,还可以利用家庭资源,开展“家风传承”“寻找传家宝”“今天我当家”等活动,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热爱生活、传承美德的情感。
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它需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而班级内涵的挖掘、培养目标的确定、班级公约的制定,就是在将班级文化一点一点地“活”出来。
学生品格素养的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必备品格要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要外化为情感和行动。以班级绿植养护为问题导向的实践育德,既是一种德育目的,也是一种德育手段,我们的旨趣在于把德育过程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育人。正如陶行知在《新的旅行法》里所说:“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