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卷时代”教育困境中的美丽
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周凌燕
【摘要】 “内卷”这个新名词频繁登上热搜,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人人都在谈论的“内卷”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内卷”现象?在“卷时代”教育困境中的老师,又该如何追寻“凤凰涅槃”式的教育美丽呢?
【关键词】小学生;内卷;教育困境
“内卷”这个新名词频繁登上热搜,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人人都在谈论的“内卷”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内卷”现象?
“内卷”,《咬文嚼字》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内卷又称“内卷化”,译自英语involution,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内卷”现象在生活中大行其道:看到有人买房买车,自己不是刚需,但怕被人瞧不起,也跟着买房买车;看到邻居给他们的孩子报辅导班,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焦虑起来给自家孩子报辅导班。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有上千万孩子学钢琴的原因了……“万物皆可卷”。然而,内卷是低水平的复杂化。这种复杂化消耗了大量的能力、精力、资源但是并没有提高整体水平。
的确,我们已经进入“卷时代”,或者说,早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感慨和无奈。一路走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卷”的,而“被卷”的,常常是弱势的一方。尤其当这个新名词愈来愈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时,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禁开始反思……
(一) 在“卷文化”教育困境中拔节成长的“儿童本位”
1、孩子,我想读懂你!——“卷班级”中的特殊孩子解析
我所教的班级,似乎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很成功,各门功课的成绩也很优秀,成为同事眼中的“优秀班级”,这样的班级是很“卷”的,似乎不应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也被这些称号迷惑过,觉得这样“优秀”的班级,班内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家长,都应该“卷”起来,怎么能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呢?所以,当不那么“卷”的孩子出现后,一度让我却非常苦恼,一直徘徊于“孩子,我想读懂你!”的困境,为什么在这样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中,他会出现这么多令人不能理解的行为?
特殊孩子A:A很聪明,说话做事有个性。可是,作业拖拉是家常便饭,上课常常走神,总会惹一些事,而且一招比一招新鲜,常常弄得同学哭笑不得。我们老师软硬兼施,却无可奈何,甚至一度宣布对他的教育以失败告“终”。可话是这么说,又如何终了?他的问题仍在不断出现,故事仍在不断上演。他的确会让你很生气,让你拿他没办法,让你感觉教师的权威全部扫地。他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不会因为成人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没有课堂的概念,只要他想,他就会说,就会做,不管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在什么地方。
A在学校里的许多表现,在成人的眼里是和他的年龄不符的,所以招来很多异样的眼光和批评,他依然我行我素。其实看看我们自己的孩子,在懵懂无知的时候,也是想说就说,想做就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会很早地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行事,而他一直就是这么非常自我,显得比较另类。
“优秀班级”这一名称的出现,只是班级“被卷”了。当我们从内心排除这些外在的干扰,用对待稚子的情怀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就能释怀了,就能给他们一片宽容温暖的空间。我们爱学生,但很有可能是爱错了方式,用我们的理解去理解他们,用我们的想法去左右他们。成人是会抽象地演绎生活的,而孩子却是具体的情感生活者,教师对孩子的爱只有触及并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才能称其为真正的爱。
2.孩子就是孩子……——“卷家长”下的执着理性关怀
可是,很多时候,当我们的做法向理性逼近,家长的质疑又往往让我们寸步难行。好在有这样一个良性的反思环境在支撑着我们。我们的教育愿景是“用童心解读童心,用阳光拥抱生命。”我们眼中的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不能随意比对的,需要我们慢慢地读懂他们。
学生B可以称得上是班上的一个“领军人物”。她从小就学了很多技艺,每一样都是她主动要学的,而且学一样像一样,从不喊苦叫累。在我们眼里,她最爱读书、写作,写作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班上的同龄孩子。大家都认为这孩子成熟,有思想,很优秀,可在“卷”妈妈眼里,她对孩子很不满意,孩子的问题很多。她这样说道:
1.日记写得的确不错,但次次都不肯打草稿。我让她打草稿,她还很不乐意,说老师都赞同,而且还很欣赏呢。
2.我让她多学学作文选上的应试作文,好好为小升初做准备(孩子也才中年级),她就是不听,还口口声声说:妈妈,你懂什么叫“写作”吗?
3.我真搞不懂,她的世界里怎么有这么多的稀奇古怪。学习就是学习,怎么容得了这样虚度光阴呢?可是,她还不服,说“只有老师懂我们。”
面对家长这么多的否定,我们虚心而沉重地接受,但没有一味地附和,而是告诉她作为教师的基本立场,即便是我们遭到学生父母的质疑,也不能因之而放弃。我们明白的告诉她:“孩子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过程,才会至真、至善、至美。很高兴,你这么信任我,把她在家里的小秘密告诉我。可是,请让我们允许你这极有个性的女儿有一些曲曲折折的过程,假如哪一天,她每件事都对你言听计从,你肯定又有新的困惑了吧?正是因为她的小主意、小点子,才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在与她“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体悟教育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当对“儿童是什么”的研究一路挺进到这个阶段,我们才豁然开朗。孩子就是孩子,我们别想把他管得不像个孩子,是孩子,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状况,是孩子,就不可能全部按照你说的去做。面对那么多层出不穷的、不可思议的习惯行为,不妨改变师者自己观察的角度、思维的方式,施以人文的关怀。读懂了孩子,我们才可以如此踏实地行走在教育的阳光大道上。
(二) 在微弱光芒中惺惺相惜的“课堂愉悦”
1.不愿“卷”学生,呵护“真学生”
与成人相比,儿童生气勃勃,处在成长的旺盛时期,他们的可能性更丰富、更生动、更巨大。课程改革到今天,我们不乏对课堂中学生行为细节、习惯态度等多方面的微观关注,但如果这种关注还没有从“儿童的无限可能性”出发,就可能悖离教育的本原。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卷学生”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希望学生的回答是我们理想中的“标准答案”,“真学生”很难有成长的空间。
例如: 当《曹冲称象》的公开教学进行到可以水到渠成的节骨眼上,某学生发话了:“七岁的孩子可能想出那么好的办法吗?连那些官员都想不出来。”
“哦?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曹冲能想出那么好的办法吗?”
“可能!”一片应和声后,老师在局促中匆忙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这是二年级的课堂,学生敢于大胆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份珍贵的“质疑”表达得如此流畅。可惜老师没有跟进,这么好的一个教育时机没有等来教师智慧的“教育点拨”,大家的一片“可能!”,看似不费周折地给予了孩子们正确的答案,但对于学生“思考的成长”、“学习的成长”又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呢?
其实,当下的低年级课堂远不缺乏这样的“真学生”,但是走进高年级的课堂,还能碰到这么多的“真学生”吗?答案是令人痛心的。当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在课堂上失去真实的生长环境,他们的真性情就很可能被“卷”入机械化了的土壤中。课堂上,我们多么渴望老师能不要“卷”学生,多去“卷”课标, “卷”教学……
我们要呵护“真学生”,保护学生的“可能性”。“可能性”就是“还没有”,“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就会有缺点、犯错误。允许孩子的缺点与错误,就会满怀信心地去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如果,作为生命活动的场所——课堂,不能让学生感受自己因真思考而带来的“愉悦”,课堂怎能让学生产生深深的眷恋呢?
2.不想“卷教案”,追寻“反教案”
写教案为了什么?为了课堂教学。可是现实中的“教案”编写与设计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在不少学校,详细教案就是好教案,一律不准使用旧教案。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卷教案”的行为。
每一堂课都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陷入这些“卷教案”的境地,我们很难享受并体味真正的“课堂愉悦”。课堂没有相同的相遇,所以,我们期待教学设计逐渐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
今年教完这班孩子,我翻开本学期的备课本,发现教案已经不再纠结于细枝末节,而只架构了粗略的框架。是不如原来认真了吗?不是。前几年在上课之前,我都要努力地背教案,记环节,带着一种莫名的紧张进入课堂,只怕哪个环节疏漏了会影响教学效果,会影响教案呈现的整体性。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紧张给课堂和学生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焦虑感,因为我只管着自己如何完满地完成教案了。
近年来,这种焦虑基本消逝了,更多的时候我脑子里装着几个预定的框架,轻松地走进课堂,经常会忍不住和学生开玩笑。这种愉悦的氛围,使得学生不断有灵动的语言让我惊喜,课堂不再受教案主宰,有时也随着不确定的方向行走。先前的封闭逐渐向开放发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呈现出从未有过的释放感,也正是在这种释放中习得和生成的语感,才会更加扎实,更有生命力。当然,自己有时也会焦虑,但焦虑的是学生的语文与思维能力在这堂课中没有被更深层次的激发。
教案只是一根熟悉的拐杖,我们的真实成长也都经历了唯教案是从的“卷教案”阶段,并持续过一段时间,待专业知识较为广博、教学经验较为丰富时,才发现教案写得越来越简洁,可是很多课堂上的遭遇处理却艺术化地沉淀在内心,我们期待在课堂中最终丢掉这根“拐杖”,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这才是教师实实在在经历的课堂生活过程。
反教案的过程也是对“课堂愉悦”的真实追寻过程。细细回味我们初出茅庐时课堂上的战战兢兢、对教案的“唯命是从”,到如今的很多时候自觉地“反教案”,我们更留恋醉心于如今的胸怀学生的课堂。这份追寻不自觉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中一点一滴地展开、积累,我们怀揣着美丽的心情,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真正愉悦。
3.不想“卷课堂”,坚守“走课堂”
我们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想被一些活动、比赛“卷”,但确确实实地在“卷”。
因为不想“卷”,我们执着地坚守在不断改进课堂的挑战中。我们的课堂不会太受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束缚,凡是觉得对学生有利的,而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我们就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出于内心追求的一种高度自觉,我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求变求新的心态,始终希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即便是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学生不同,时空环境不同,也会自觉采取不同的策略。
那是一次市级赛教,走进课堂,迎接我的是“一盘散沙”。“上课”的口令喊完,几个人“起立”了,有的干脆站都不站,因为这已是孩子接受“比赛”的第六节课,他们的懈怠已经达到极致。但我并没有“命令”什么,仍然笑颜以对。
课堂上,教案依然是预先设定的教案,可是展开的形式换了模样。记得有一个环节是贴春联,内容来自文本。本想直接出示,拿出的一刹那,我敏锐地感觉到学生的眼神被吸引了,或许是他们从没有看到过这么拙劣的纸张上竟会出现这么漂亮的字迹。我当即做了一个很及时的反应:不如让孩子们来黑板前贴春联,还能逼真地感受一下春联的形式和内容呢。哪知想要上台贴春联的孩子很多,积极的情绪一下子浸染到全班,孩子们的眼神从刚才的漠不关心转为积极的跃跃欲试。
课堂作为教师、学生双向互动,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永远不能被“卷,只能“走”。课堂永远是我们追寻职业幸福和愉悦的最佳场所与“本土家园”,执着坚守“走课堂”,就是对“反教案”的追寻与“真学生”的呵护。
三、自觉:追寻“凤凰涅槃”式的教育美丽
用当下流行的“卷”这一新词来重新审视一线普通教师所感受到的具体的教育生活尴尬,真有一种上下贯通之感。
现实中,教师是人世间美丽的使者,每一次轮回,都要背负着教育的深情召唤与时代使命,以类似“凤凰涅槃”的巨大力量与悠悠情怀,赢取教育的智慧与美丽。“在教育的时机面前,任何方法、理论与先进的思想都无法告诉我们该怎样做。”基于这样的教育理解,孕育了我的这次教育反思之旅。
当我的教育反思在纸上暂告一段落的时候,彼此都不忘幸福地提醒自己,在我迎接下一届孩子的时候,就带着这样敞亮的心境出发!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课堂,给自己一个安静、快乐、充实的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