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为“1+1>2”的教育喝彩

作者:何珍  日期: 2023-04-20  点击:
为“1+1>2”的教育喝彩
                            ——谈教育的“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
宜兴市东氿小学    何珍
    《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因材施教篇】中讲道这两点: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现在时代在飞速发展,各界都在呼唤要因材施教。教育的“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正完美地诠释了因材施教的内涵。这两个词仅一字之差。但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却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其效果千差万别。
    观点一:引导学生“扬长补短”势在必行。
    试想,一教师上课不善言辞而能写作,是否能在其上课之时只以写作展才华,却闭口不谈写作要领呢?如此避短必是败笔。再试想,一学生空间观念欠缺,能否在大一统的笔试评价中只读文科,不学理科,只学代数,不碰几何呢?这时班主任就应引导他,在读好文科之余补理科,在学好代数之外补几何,让文科理科齐头进,代数几何两手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扬长更要补短,注重协调发展。无论何事,老是“避”来“避”去,也不是办法,可能让短处更短,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然也谈不上永续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是一个“扬长补短”的教育,一直遗用至今。学生的“短”补上了,就等于学生有了一个新的优势,在竞争中又有了“杀手锏”。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要创新理念,改变思路,指导学生遇“短”先“补”,变短为长,化消极为积极。在总结经验教训、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善于把别人的优势拿过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补己之短。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补短”好就好在,它能让人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是避而远之。
    观点二: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刻不容缓。
    木桶理论中“补短”教育的要点有二:一是用固定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对象:二是以高标准来要求所有对象。要使木桶发挥最大的功能,必须使所有的木板与最长的一块木板同样长,木板其它方面等贡献率是受忽略的。“补短”教育潜在的前提假设是人通过受教育可以达到的理想标准。其对学生的危害主要有三:一是它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殊性和创造性,因为他使用的是同一个标准,不允许有不同于规定标准的其它标准存在,所以它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他打磨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因为它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弱势领域,往往拿一学生的短处与另一学生的长处进行对比;三是它限制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因为学生将兴趣移至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最终使学生对感兴趣的领域也不感兴趣了,进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是恐惧,使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就再也不想学习了。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班主任要想把教育变为孩子的“主动学习”,就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当我们以所谓的优秀学生为评价标准时,实际上是将一学生的短处与其他学生的长处比,这种对比销蚀的是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马的长项是奔跑,牛的长项是力气,能跑的应该让他奔跑,有力气的应该让他出力。让牛和马在一起赛跑,或者一起比力气,这不是马和牛的无能,而是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的无知。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必然缺乏自我认同感。
    在班主任教育中更应珍视学生的优势发展领域,扬长避短。让孩子的优势在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越长越旺,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长项,自由做一名善飞的鹰,善跑的马,善游的鱼,善唱的鸟……。班主任在教育孩子时绝对不能让哑巴去学唱歌,让猴子去学游泳。在社会上个人有个人的用处,“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善于面对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更多地应该是针对闪光点进行“扬长”,而不是针对学生的弱势领域进行“补短”。所谓“差生”是怎样形成的?我觉得,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就变成了“差生”。真正的班主任教育是激发和引导,而不是强迫和塑造。
    观点三:引导学生时要“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巧妙结合
    从辩证的哲学角度来看,“短”和“长”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的积极意义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般来说,当“短”在一定时期内来不及补也无法补时,如何巧妙合理地“避”就很重要。对于那些没法儿“补”的东西,如难解问题或难克“强敌”,不“避”就是不行,反而伤自尊。但“避短”终究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明智选择。因为许多时候自身的“短”是无法回避的,一味地视而不见也仅算得上是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倘若遇到问题总是绕道走,见“短”就“避”,不去考虑“补短”,那注定是不行的。这就告诉我们班主任在教育中要扬利避弊,把“扬长避短”与“扬长补短”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看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这才是上上之策。如果说“扬长避短”是教育中暂时的战术需要,那么“扬长补短”就是教育长期的战略需要。我们班主任不仅要能够审时度势,善于“扬长避短”,更要能够正视短处,勤于“扬长补短”。
    智者提倡“扬长避短”,他已成为一种思维准则沉淀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必有其可取之处。但一味地“扬长避短”,对浅显、容易改正的短处、缺点,也避之、让之,这是对学生的过于放纵。“小洞不补大洞将吃苦”,况且有些情况“避短”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你仔细观察一个学生,就会发现他的个性,往往包括优势和弱势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共生共存的,它的优势得到发挥,弱点也会明显;而如果你执意去消除他的弱点,那么它的优势也可能同时被压抑了。但如果这个学生的“短”长期得不到解决,它不仅会越变越短,还会影响到“长”的发挥,最终也会限制自身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高度。
班主任在“差生”的转化工作中就应该先采用“扬长避短”。首先要找到他们身上的强项,发挥它的优势,当他用强项为班级争光时,他也就找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找到了团队荣誉感。在孩子树起自信的基础上,再不断鼓励他“扬长补短”,也就变得自律而上进了。但其中还要讲究方法,不但要寻找孩子的学习动力,还要降低难度,把“差生”的“强敌”分成若干多的小“短”,让他不断克服困难,反复承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
    班主任在教育“优等生”们时,他们的“长”难分伯仲,靠的就不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长补短”了。而且“补短”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永恒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短”补上了,新的“短”还会出现。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更新快,科技创新快,经济发展快,过去的“长”可能很快就成为今天的“短”。对学生来说,随着知识竞争的不断激烈,现有的优势也可能显现不足。因此,靠“一招鲜”难以“吃遍天”,只有靠不断地“扬长”的同时及时地“补短”才能避免被淘汰。这就要求我们在“扬长”的同时,要做好“补短”工作,将“短”尽可能地补“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如果把前两个观点中的“利”的教育价值都设为“a”,“弊”的教育价值都设为“-b”。用常理推论孤立的两者教育价值和为:观点一+观点二=2a-2b。而观点三正好是两者优点的完美结合,它的值可能为“2a”,更有可能为“a2”,①、2a>2a-2b;②、a2>2a-2b。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观点三>观点一+观点二,所以说:1+1>2。这笔帐谁都会算,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成功不仅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智慧的积累。1+1=2不是成功,只能说是成绩刚刚及格;真正的成功就是:1+1>2。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及格,而应该学习更多的解题方式,打开思维、勇于创新、力求多样化的解答,教育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1+1>2”的教育惊喜从何而来?“要使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班主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把学生变成教育他们自己的人,唤醒孩子的内在自觉,发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创新、探究、动脑、创造…….提升教育的生命价值,是我们教育者不懈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