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作者:方晔雯  日期: 2023-04-19  点击:

 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重点。除了心理课程之外,其他课程也要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语文课堂一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重要载体,很多课文有着很大的扩展空间,比较适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论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

 

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已经非常普遍。目前,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学校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室,同时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然而,这些活动所占据的时间仍然较少,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语文作为一门内容丰富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延伸性,非常适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1]。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论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挖掘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名家名作,不仅具有优美的文笔,还有着很高的精神价值。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提取其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讲解《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进行内容扩展,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老班长在红军过草地的艰苦征程之中,用鱼钩钓鱼,全部让给了年轻的战士,自己吃鱼骨头,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对于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当代小学生,这样的故事可能具有一定的陌生感,无法产生更强的同理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和长征有关的视频,重现那个年代无比艰苦的条件,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人员伤亡情况,加深学生对故事背景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内容扩展,学生对于老班长的奉献精神会有更深的体会,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结合目前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很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衣食无忧,在战争时期都是难以想象的物质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和感恩的心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内容。例如,于谦的诗歌《石灰吟》,通过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抒发了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精神。教师在讲解诗歌内容时,要进行合理扩展,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于谦高尚的个人品质,是这首诗歌千古传诵的原因。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于谦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不仅是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决心,在生活中也真正践行了自己的信念,诗歌成为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伟大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能够让人的意志变得无比坚强,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很好地面对。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会遇到为国牺牲的情况,但是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具备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这些困难都会得到解决。

二、发扬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也不断增多,语文课堂,已经成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健全身心的优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提炼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还能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例如,在讲解《竹石》这篇诗歌时,教师在讲解完诗歌大意之后,可以进行适当延伸,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积极的成分。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误解,其实儒家文化本身就含有非常积极向上的精神,正如《竹石》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刚强勇敢,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传递出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这样的内容扩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还能够向学生传递非常良好的价值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除了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向上,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灵之美。例如,在讲解《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将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中国民俗进行结合,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展示很多关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中国民俗制品,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进行延伸,向学生介绍中国古老的星象文化,被很多学生认可的十二星座,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只是说法不同,称为“十二次”,同样是将黄道带进行划分。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会更加认可,民族自豪感也会有所提升。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断发扬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让学生的心灵更加丰富。

三、梳理动人情节 激发学生悲悯情怀

同情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认为同情是人的一种本能,小学生还处于性格形成阶段,激发学生本能中的美好品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了非常感人的情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情节进行梳理,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悲悯情怀,培养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例如,在学习《穷人》这篇文章时,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夫一家的贫困生活和邻居西蒙的悲惨经历,文中的很多细节描写都非常动人。比如,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寡妇西蒙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仍然努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最后,渔夫和妻子安娜不约而同的选择照顾寡妇的孩子,虽然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贫困,对比前文的描写:“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更加凸显夫妻二人的善良品质。通过梳理这些细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体会到人性的伟大和美好,对于发展学生的同理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除了比较明显的描写,小学语文中的一些课文,感情非常含蓄,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和提炼,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细腻感受。例如,在讲解《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展现作者心理变化的描写进行整理,比如这段时光不好挨”,“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通过这些描写,作者焦急的心态显露无疑,然而,母亲也一直在忙着干活,没有一刻的歇息。母亲为了生活不停操劳,忘记了带孩子出去游玩的承诺,心中也非常愧疚。教师将这些情节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感受母子之间的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同情心,还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感恩。

四、设计课后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上。目前,小学生高年级的课业负担比较繁重,大量课余时间都用于作业之上,很多时候还要参加很多的辅导班。较重的课业负担本身对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就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加之针对性活动的缺乏,学生很难在课后时间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延伸,设计各种课后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2]

例如,在讲解《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这两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关心父母,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可以为父母精心准备一些自己制作的礼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领会更深,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帮助。

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加良好。例如,在学习《四季之美》和《鸟的天堂》这两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布置观察写作的活动,让学生去发现不同季节或者不同鸟类的美丽,然后通过作文的形式描绘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主要目的,因此作文字数可以不做具体限制,让学生的表达更加自由和开放,充分抒发自己的感受。另外,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抗美援朝的更多内容,鼓励学生去祭奠烈士,或者参观纪念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总之,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后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随着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小学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可扩展性较强,非常适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挖掘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发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梳理动人的文章细节,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最后,教师应该设计各种课外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夏.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2]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0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