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3-11-08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初探
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吴佳慧
摘要:目前,中小学生面对着日益增强的升学压力,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多方萌生心理焦虑。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正好契合了中小学生心理状态调整的需要。同时,中小学作业减负问题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笔者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作业减负的需要,以劳动教育为手段,探寻劳动体验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验式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等各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正向指导意义。所以,应结合当前作业减负工作,同步开展劳动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劳动体验与身心健康的密切关系
“家长焦虑”的背后,是“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有的很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一大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今天的他们,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云端课堂打破了教育围墙,但那些“成长的烦恼”也不容忽视。
据报道,在回答“教育的真谛”的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举例说,现在的孩子发育很好、长势喜人,但是测到“引体向上”时,男生大多不能完成,甚至有许多一个都拉不上,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却亟待提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孩子的全面素质,才是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才是整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幸福指数。
从小的视角看,劳动能锻炼我们的身体,强健我们的体魄,同时,我们也能从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的技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强大。劳动,也是促进人体多巴胺分泌的重要方式,酣畅淋漓的劳动过后,人的体内会产生一定的幸福感、满足感,而且劳动也能增进和同伴之间的情感,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从大的方面看,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一切。
二.劳动体验在学校发展的相关举措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前提,然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句空谈,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在笔者所在的小学中,真正贯彻并落实了“五育并举”的理念,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当前作业减负工作的现状,全面推动作业改革:设每双周三为“零书面作业日”,全面推行劳动教育,践行“劳动家作”计划,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次“劳动家作”计划从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出发,以评选各个层面的“劳动小达人”为切入点,强质量的同时,注重各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劳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区域内引起强烈反响。
三.劳动体验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劳动体验,激发积极的心理效应
1.自我认知
劳动体验,能让我们亲身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感,也让我们从中更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这些都促进了我们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体验劳动的过程,也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通过劳动体验,让我们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2.情绪调节
劳动体验,对于调节情绪,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沉浸于“郁闷”“烦躁”等情绪中时,我们可以借助劳动,来转移一定的注意力,我们经过热火朝天的劳动后,静下心来想一想,内心的郁闷等消极情绪会没有那么强烈,迎接自己的,将是明媚的阳光般的心情。
3.社会适应
学生,终将成为一名“社会人”,而适应社会的途径,终将是劳动。例如,在我校的劳动体验中,其中一个系列为“社区劳动小达人”,学生为社区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暖心服务,打包爱心旧衣物,投入衣物回收箱;给门卫值班的叔叔递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给马路清扫工人递上一杯水……各种各样的社区劳动,温暖了人们的心,也是一次有意义的社会体验。
4.学习状态
在高度紧绷的状态下,完成各学科家作后,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劳动体验,是一个较好的放松方式。劳逸结合,一直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状态。在压力状态下的学生,可以以劳动来缓解压力,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说,劳动,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助力,甚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
5.生命生涯
通过劳动体验,我们会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将在一次次的劳动体验中,认识劳动的艰辛,体悟劳动的价值,从而敬畏生命,尊敬每一位劳动者;从而珍惜生命,重视每一个劳动人。
(二)劳动体验,营造和谐的亲子氛围
总有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回家了除了看书写字,什么都不会做!”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实行了第一次的“劳动家作”后,许多家长在朋友圈内“炫耀”自己孩子的劳动力,更加渴望学校多布置几次“劳动家作”。
劳动体验,也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孩子挖土种树,家长在一旁浇水;孩子整理书房,家长微笑点赞;孩子擀面,家长手把手教着做;孩子洗碗筷,家长检查清洗干净度……
劳动体验,对亲子关系的和谐融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当前,有一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如心理抑郁、暴躁等,大多都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和父母极端的冷热暴力有关,所以劳动体验,并不是单单针对孩子的劳动作业,更是和谐亲子关系的一种媒介与依托。亲子互动,从劳动体验开始,此刻,劳动无声胜有声。
(三)劳动体验,引导正向的价值追求
劳动体验,能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我校举行的“护绿劳动小达人”的活动中,我们种树、浇花,保护我们身边的一抹绿色。许多孩子感慨:我们生于此,长于此,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和这个城、这座镇的文明进程息息相关。护绿爱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家园。我们要将护绿行动视作一扇绿色“窗口”,一张闪亮“名片”,让这座城、这个镇更加文明与和谐。
劳动教育,要想走得稳、走得远,就要关注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感。首先,要注重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孩子劳动兴趣,及时给予积极反馈,促进其体验积极情绪,从而寓教于乐,越劳动越快乐!其次,要重视积极人格培养,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当劳动系数偏高时,在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抗挫力的培养,不断提高“逆商”,培养劳动精神,锻造坚毅品格。第三,构建积极亲子关系,营造社会劳动氛围。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孩子共同劳动,既能融洽亲子关系,又对孩子适应社会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劳动体验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也为新时代孩子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理论依据。教育者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主旨,关注孩子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社会适应、学习状态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教育任务,从而真正抵达“五育并举”的理想彼岸。
参考文献:
[1]李洋.减负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66-87.
[2]胡义秋,朱翠英.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01):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