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文化邂逅,儿童生命成长的有机供给

作者:许红杰  日期: 2023-03-15  点击:
文化邂逅,儿童生命成长的有机供给
----“宜兴文化研究”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邮编:214200   许红杰
【摘要】“宜兴文化研究”课程是一项实践体验性学习,融入了宜兴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从课程内容鲜活、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行为改变、课程评价创新等方面展开实践探索,致力为学生建设一种全员参与、全人投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态课程生活。
【关键词】课程改变生命成长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办学理念的展示平台。站在儿童生命成长的立场上,搭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态课程体系,为生命有机补给,是我们试图追寻的方向。“家乡文化研究”是我校省课题“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之一。该课程“缘何而生、从何而来、如何开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的深度追问一直是我们理性思考的内容。
一、课程缘何而生---遇见被“富营养”包围的童年
好的课程要契合儿童的生活,立足儿童的成长,指向儿童的发展。家乡文化研究课程的确立,学校课题组做了如下准备:
(一)展开调查
我们对学校一至六年级2870多名学生围绕“我喜欢的学习生活”话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从心底里排斥被“圈”在教室里的学习方式,他们渴望学习的自主权,更喜欢在活动类课程和实践研究类课程的体验式学习。模块式课堂学习占据了他们的在校时间。培训班、作业、电视、电脑、手机、Apple ID锁屏了大部分课余时间。过度溺爱、频繁干预、过度保护使得很多孩子迈不开双脚、挪不开双眼、停不下双手,他们很少有机会用擅长的方式感知真实世界。童年被浸泡在“富营养”的深潭中,饱和的“生命海绵体”失去了“过滤”、“吸收”、“沉淀”、“消化”的功能,儿童的生态学习系统濒临瓦解,敏锐的感知系统逐渐迟钝。
(二)达成共识
看得见儿童的疾苦,才能为童年解围。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现状,我们展开了反思和讨论,达成如下愿景:把儿童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寻找有触感、有温度的课程体系,搭建更立体的课程内容;激发自主学习、幸福生活的原动力,寻找更灵动的学习方式,尽可能最降低干预,使他们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感知世界、发现问题、探索奥秘、获得快乐;解放儿童的感官系统,让出课内时间,使其有交流、沟通、展示的机会。争取课余时间,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结伴寻访、合作研发的经历,从而获得高品质的学习体验;拉开学习过程,缓慢成长节奏,慢供给、慢营养、慢消化、慢吸收,在不知不觉中,敏锐感官,柔软心灵,敞亮精神世界,获得自然而然的成长。
二、课程从何而来---发掘素养提升的文化绿洲
宜兴古称“荆邑”、"荆溪"、“阳羡”,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是国家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闻名中外,“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紫砂陶艺”声名远播,是镶嵌在太湖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儿童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文化绿洲。确定“宜兴文化”作为儿童研究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载体,把广阔的社会引入学校,让学生在更为博大美好的世界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而拓宽眼界,丰富心灵,涵养智慧。
三、课程如何展开---搭建养心启智的培育体系
生命成长有其庞大的自我调节系统,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养分给予支撑。顺应天性,为成长绿色补给,课程才有可能落地生根。我们努力做实做细“宜兴文化研究”课程框架,形成由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学科与活动双向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儿童在各种文化项目中自由选择、主动探究,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建立初步的科学精神,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
(一)依托有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实现课程体系优质重组。
通过认真梳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确定了宜兴文化研究的主题。
方言的力量绝不仅限于交流,她不仅蕴含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精髓,更是人们对家乡深厚情感的亲切表达。对于宜兴本地儿童不会讲家乡话的现象,我们设计了宜兴方言研究项目,让一二年级的儿童通过学说宜兴老话,诵家乡童谣,从而传承宜兴母语,亲近家乡民风民情,叩开宜兴文化研究之门。风景名胜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儿童的双脚和双眼,走进青山绿水,看一处风景,就是触摸一种文化、倾听一部历史,就是丰盈一段童年。因此,三年级的研究主题确定为名胜古迹研究。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地处鱼米之乡的宜兴,贡品级美食数不胜数。品尝美食是味蕾的享受,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对劳动智慧的探寻与敬畏。走进厂房,看每一道食材的精美搭配,走进厨房,学一款佳肴的烹饪制作。给童年添一点烟火气,成长就会多一些灵气,生活就会增一份喜气。有了一定生活能力的四年级同学,把家乡的饮食作为研究内容。舌尖上有家乡的味道,不管走多远,心底都会有挥之不去的眷恋。五年级的学生开始步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逐渐清晰,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通过对家乡制造的寻访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学习工匠精神,是培养他们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的最佳时机。六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生理和学习的双重过度,需要更清晰的目标指引方向。阅人可以正己、修身,罗列宜兴古今名人及其突出贡献,供同学们研究、寻访。寻找偶像、树立榜样的过程,开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规划。
(二)建立有吸引力的实践研究基地,催生全学科育人模式。
宜兴文化研究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分类,畅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实现了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合作关系。我们以五大文化研究内容为具体指向,在宜兴市内建立四个宜兴方言研究基地:文峰居委、碓坊居委、东山居委、岳堤居委。成立了五个名胜古迹研究基地:宜兴城市规划展示馆、团氿风景区、善卷洞风景区、竹海风景区、玉女潭。挂牌了五个饮食文化研究基地:芥茶研究所、高塍猪婆肉厂、徐舍小酥糖厂、和桥豆腐干有限公司、滆湖螃蟹产业园区。申请了五个宜兴制造研究基地:宜兴陶瓷博物馆、凌蓝环保有限公司、俊之集团、远东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定点了四个名人文化研究基地:东坡书院、徐悲鸿故居、宜兴博物馆、宜兴名人馆。二十三个文化研究基地,由点到线,最后结成文化网络,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实践空间,提供坚实的研究支撑,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形成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学科育人的新模式。
(三)创设有感召力的研究体系,落实学习方式变革。
我们力推教育方式变革,坚持知行合一的研究范式,全面启动课内+课外的双向联动,24+24完整课时计划,让学生成为主人,活动成为纽带,发展成为目标。首先是资料收集阶段,利用课外时间,学生自行收集整理相关内容的资料,初步探索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是集体感知阶段,利用晨会、班会等集中学习的方式,观看视频,小组交流等方式了解我市文化的历史、传承、现状、保护等内容。其次是实地考察阶段,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深入浅出的集体走访;以家庭为单位,开启左右如琢如磨的亲子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依相伴的合作研究。最后是班校交流、校级交流和展示阶段,参加学校文化节,总结一学期的研究历程,了解其他年级文化研究的成果。
(四)布置有鲜活力的研究进程,催生评价机制创新。
教师协同家长全程参与学生的研究进展,适时跟踪指导,时时反馈评价。
1、实践反馈,扎实稳步推进。
研究反馈分三步走:一是实时报道,反馈研究情况。课内研究由班主任老师组织参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课外研究,利用“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形式,发出研究倡议,取得家长思想上、行动上的支持与配合。鼓励儿童把课内外研究过程以照片、美篇等形式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进行实时播报、分享,获得方法指导,浓郁了研究氛围。二是体验记载,实现中期汇报。通过完成体验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项目进行阶段性梳理,实现研究的记载。三是课后拓展,落实成果展示。“校园文化节”是统筹、协调、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童谣朗诵赛、民俗展、摄影展、美食街、研究成果交流会、“寻贤人立少年志”演讲比赛,形式丰富多彩,内容不拘一格,使文化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线
2、校本编辑,实现优势互补。
一学年为一个研究阶段,六学年为一个研究周期,每学年结束,收集活动照片、视频,活动感悟等过程性资料。收集学生作品,进行初评修改、中评选拔,最后编制出版校本教材:《宜兴童谣画本》、《宜兴传说绘本》、《足尖下的家乡》、《舌尖上的宜兴》、《宜兴智造研究报告集》、《宜兴名人汇编》。
六本成果集,成为下一届学生考察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读学生写的书,才更有吸引力、说服力,才能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
3、学分银行:达成评价创新。
回应课程体系优化的创新举措,每个学生“宜兴文化”研究情况将计入宜兴市城南实小活动课程考核学分,确保宜兴文化研究从理想到现实践的平稳着陆,达成对课程研究过程的监督和调控,研究结果的评估。实现对学生的整体关照与综合发展。附学分统计表:
4、自由选课:落实素养自主提升。
课程五大体系,学生可以选同一主题的不同内容开始六年的专修,以竹为例:一年级竹的童谣,二年级竹的传说,三年级竹海考察,四年级寻竹的美味,五年级访竹的传统手工艺,六年级亲近竹艺大师。还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菜单每年一个方向的漫修,研究不同的项目,收获不同的认知。通过六年渐进式整体设计,课程构筑成了儿童生态成长体系,家乡文化如涓涓细流般渗透进每一个阶段,在不同年级段进行相应的消化、过滤、吸收,随着年级的增长,吸收的养分越充足,底蕴越宽厚,学习能力越强。
四、课程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开凿有机补给的生命河床
好的课程是生命的河床,有奔流不息文化熏染,也有悄无声息的精神滋养。这样的成长才有可能底蕴深厚,生机勃勃。文化研究先有感受,才能有感觉,然后安其心,立于人。宜兴文化研究课程开展一年多,带给儿童的生活明显改变:
(一)遇见充满成长气息的童年
1、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
在宜兴文化研究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更亲密了,家长利用节假日和孩子一起探讨文化、寻根访源。有的主动担当起学校“家乡文化志愿辅导员”,走进课堂。还有的把儿童带进自己的工作室、茶园、工厂,为成长打开了另一扇窗。他们不再是儿童口中的“手机妈妈”和“电脑爸爸”,是儿童的榜样,是孩子一起研究、学习、成长同伴。我们还发现,儿童与老师的关系更融洽了。教师在和学生共同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擦亮了教育目标,转变了教育思想,改变着教育评价,改善着教育行为,激活了发展的需求,享受着职业的幸福。师生是文化研究的共同体、成长的伙伴。我们也发现,儿童和儿童之间的直接摩擦少了。课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充满了文化气息,他们不但是生活的小伙伴,更是学习成长的好朋友。
2、绿色环保的成长方式
儿童根据个体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宜兴文化研究的内容,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研究的可持续性、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的开展主要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项目寻访为主,最大限度地赋予儿童实践的自主,行动的自由。课程评价重兴趣的激发,轻方法的指导;重过程的跟踪,轻操作的规范;重体验的分享,轻结果的呈现。不拔高要求,不横加干涉,儿童的学习呈现出了缓慢、自然、生态的境界。
(二)构建充盈文化氛围的校园
1、学校是文化展示馆
“让每一扇窗传情,让每一面墙说话。”橱窗展示家国情,墙面绘出文化缘。在宜兴文化研究的课程引领下,校园文化表达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尝试把每栋楼、每条楼道的设计、使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文化主题,决定呈现方式,综合学校、家庭、学生、社会多方的力量,全力打造一座儿童摸得着、看得懂宜兴文化展示苑。
2、课本是学生作品集
儿童用自己目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言语表达研究收获。他们的作品溢满童真童趣,却也不乏科学严谨;语言生动活泼,却不乏丰富精准;既有色彩鲜丽的画面,也有步骤明晰的有效记载,既有研究感受的分享,更有专业的分析与思考。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给其他同学带来最直接的启迪与影响。“让儿童读儿童写的书。”,这是我们校本教材的编制原则。一个学年,编制六套学生作品集,坚持六个学年,也许就能得到宜兴文化研究最有生命力的“百科全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生活状态的追求,更是内心丰盈的境界。我们试图用六年的课程实践,使儿童在走进社会、洞察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把家乡的山水装进眼里,把家乡的发展带进责任里,把家乡的方言、美食封存在记忆里,把家乡的文化、精神融进血液里。给儿童“留得住”、“带的走”的生命滋养、生活的改观,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课程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