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努力做一个有勇气的人

作者:许红杰  日期: 2023-03-13  点击:

努力做一个有勇气的人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曹丽文

这是一本发生在一个对人生感到虚无绝望的青年与一个从容淡然的哲人之间的对话录。在一问一答的对白中,本书以很轻松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分享观点一:虚无主义的表现——停留在创伤里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中哲人提出了如下几个观点:1、母亲先有了“训斥女儿要听话”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情绪。2、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客服,进而使他重视你遇到的问题。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3、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抑郁才无法走出去工作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哲人认为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他并不认同精神科医生的原因论,或者心理创伤学认为的“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你的原生家庭”,“所以错不在你”。反之,他认为情绪是被捏造的手段,人会利用情感来达到目的。     

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十分不理解,反应就和文中的青年一样,无法相信,它挑战了我们一直以来面对情绪和心理问题时的原因论,它把人类自怜自艾的弱点直接揭开,让我们无法再从剖析过往痛苦中获得一直以来的心理安慰。它提醒我们,创伤也许是被建构出来服务于我们的目的的。有时候人会通过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这种控制别人的做法没有对错,它甚至有时是不经意的,但它反应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心理诉求。
  这种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告诉我们,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个观点令我们反思,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无法获得幸福。也会因为过去无法改变,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痛苦。

分享观点二:自卑情结和认同欲求

第二章节“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中哲人又抛出了新的观点——“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 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阿德勒另一个认知颠覆性的论调是: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阿德勒认为当一个人通过展示自己的伤口来支配别人的时候,他在把自卑感当作人际交往的武器。“自怜”的人会不断吸取别人的善意来补充能量同理“自卑情结”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例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等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原因论,其本质就是一种自卑情结。它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是一种“外部因果律”。自卑情结的人,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看起来是为自己的不足而苦恼,其实是拿自卑说事,来逃避现实中不能自控的自己。有时候,说出口的自卑,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好过,在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分享观点三:自我的枷锁——害怕被人讨厌

本书的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又提出:1、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2、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3、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没有人愿意故意招人厌害怕被别人讨厌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能进行‘课题分离”。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类似这样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不能进行课题分离”的人,是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人类认可欲求的实质是——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因此,课题分离实践的终点是将“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但对于渴望摆脱讨好的旧日模式、挣脱认同欲求的枷锁,重新生出一个自己的人来说,勇气总是第一位的。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唯有在我们发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才能具备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为什么我们总是需要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消除自卑感,才能增加自信心? 这是一个“自我价值感”的问题。

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我们不是讨厌上学,而是讨厌在学校讨厌受欺负、交不到朋友,或者对于学校这个共同体不能产生归属感。在职场或校园这样的共同体中我们会遇到某些麻烦,让我们对于自身的价值感到怀疑,也逐渐丢失了做自己的勇气。

阿德勒认为,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你依然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我们都是世界的一员。如果这个学校,这个工作中没有自己位置的话,还仍然可以从“外面”找到别的位置,可以转学,甚至辞职去主动切断与有毒的共同体的联系。因此,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正是因为你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你才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如果这是我们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