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竹”文化引领下“和乐娃”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张美玲)
作者:朱浩亮 日期:
2022-07-20 点击:
次
“师竹”文化引领下“和乐娃”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宜兴市新建小学 张美玲
【摘 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我校结合地方特色,根据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师竹”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笔者在小学中年级班主任工作中,以“师竹”文化为指导,通过特色班集体建设,探索凝聚班级向心力的实践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和国家关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相关要求指导下,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通过切合校情生情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探索农村小学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校园文化 和乐娃 劳动教育
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将劳动教育纳人育人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当前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以五育并举为指引,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
现代社会是技术的社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重大场合和重要会议中强调应重视和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模式、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
一、依托师竹文化,争创“和乐”班级
“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认为,先进的文化思想可以给人类以力量。二胡,是一把乐器;“师竹”文化,则是我校的特色文化名片。为继承和发扬我镇乡贤、二胡教育家储师竹的二胡文化,我校于2012年创立了师竹班,以乡村少年宫的形式,来学习师竹先生的精神。每到少年宫的时间,师竹班的教室里总能传来阵阵二胡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拉的是二胡,更是希望。
笔者根据此契机,在晨会课上向同学们介绍了储师竹先生制作”牛皮纸二胡”的事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笔者向同学们介绍道,最使人难忘的是储师竹制作的”牛皮纸二胡”。那时,他在重庆北碚教学。因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许多音乐爱好者得不到乐器。先生看到四川到处有竹子,灵机一动,动手制成一种简易二胡,以牛皮纸代替蟒皮,用竹筒代替琴筒,有的连琴杆也是用竹子做。这种二胡音量较小,音色柔和,别具一格,很快推广开来。一时间,喜欢二胡的师生员工几乎人手一把,推动了音乐活动的开展和二胡的普及。笔者受此启发,为贯彻师竹先生的事迹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劳动、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我们学校的校风“和乐”,制定了“竞争 协作 共同提高”为本班的班风。与此同时,笔者也制定了本班班级公约,让学生以师竹为先生榜样,人人争做一个优秀的师竹娃。班级公约如下:
热爱祖国 关心集体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按时上学 有事请假 遵守纪律 积极劳动
上课专心 课间文明 作业及时 字迹工整
生活俭朴 讲究卫生 爱护公物 爱惜粮食
笔者把班风、班级公约贴在教室公告栏最醒目的位置。每天清晨,每位孩子一走进教室,就能看到那激励人心的班风、班级公约。而这班风和公约也在无形中约束着大家的一言一行。在班风的引领下,在班级公约的鞭策下,全班学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大家明确了学习目标,端正了学习态度,在笔者的带领下,为争创我校“和乐”班级而不断前进。
二、学校教育显成效,生生争做“和乐”娃
“和乐”是我校校训,《广雅》有云:和,谐也。和,寓意着和谐的意思,乐,取义快乐。和乐,即在学校中和谐快乐。和谐是现代社会最理想的状态,我校也以和谐校园为目标。教师觉得教学是快乐的,学生觉得学习也是快乐的,这也是我校追求的理想目标,我校全体学生都争当一个优秀的“和乐娃”。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管理好自己班级的同时,也积极为学校的比赛、竞赛做贡献。我们班的郑瀚同学,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劳技老师的实践能力辅导,在宜兴市中小学劳科技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张艺涵同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积极参加排练啦啦操,和其他队员们在无锡市的啦啦操比赛中,获得银奖;钱余强同学参加的学校篮球队,在宜兴市小学生男子甲组篮球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夏宇同学在宜兴市田径比赛中,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束昕旸同学,在宜兴市“快乐假期 轻松阅读”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蒋茗逸等同学被评为新一批“和乐少年”......
三、整合劳动实践资源 ,拓展劳动教育载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生在学校中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劳动对于每位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有多少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同时进行劳动呢?
(一)学校倡议:“必须”劳动
根据政府文件要求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劳动教育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1,组织师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学习确立劳动教育的地位;2,开辟学校劳动基地,按照班级划分包干区,进行劳动锻炼,并实行检查和考核;3,制定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通过纪念徽章,分等级、分类别进行评比和表彰;4,组织学生开展“学一种劳动技术”,“写一篇劳动收获体会”活动,进行劳动教育的总结和反思;5,全校征集“劳动小窍门”,“劳动金点子”,培养学生劳动中学习、实践、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通过晨会、班会、队会等德育阵地,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呼吁学生回家开展“洗一次碗”、“打扫一次房间”等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劳动。
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在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学校倡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劳动。学校本着“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将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都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劳动实践服务“小基地”,如绿化园、种植示范园、生态观光园等,并利用校内自建田园基地,开发菜单式“种子”课程,让学生亲历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长收获的全过程。
(二)家长监督:“进行”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可以相互配合,和谐施教。笔者邀请家长担任家庭劳动实践指导师,随时指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笔者通过微信、QQ等途径,发起学生回家开展“洗一次碗” “打扫一次房间” “扫一次地”等系列劳动,并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学生回家后,都能热情高涨地开展这些劳动。笔者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把自己劳动的画面通过图片或短视频的方式,上传到笔者指定的班级群中。一个月后,笔者统计本班学生的完成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劳动积极,都能够在一周的时间替妈妈洗一次碗,替爸爸洗一次脚,为家里扫一次地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笔者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评选班级里的劳动之星,并颁发奖状。
(三)学生参与:“爱上”劳动
作为语文老师,笔者也把握时机,以此为写作素材,让学生完成了主题为“我为爸爸/妈妈_______”的主题征文活动。在学生的习作中,有的学生写道:“原来洗一次碗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呀!”有的学生写道“妈妈每天做这么多家务可真累呀!可妈妈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有的学生写道:“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天工作那么辛苦,我终于能为爸爸洗一次脚啦!能缓解爸爸的疲劳我觉得很有意义。”看到这么多发自肺腑的感人之语,看到学生如此懂事,笔者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四)社会协作:“拓展”劳动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农村孤寡老人和社区等进行志愿服务,体验社会公德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脑力劳动比重增大,服务性、消费性的劳动比重增大,复合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比重增大。在实施劳动教育发热过程中,要注意体力劳动的一面,但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笔者积极探索体验课程,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到杨巷镇农业科技馆等体验现代农业技术,引导学生体验现代农业的乐趣。在农业现代化机械装备体验区,让同学们体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操作。生态循环农业,迷你的农业生产链,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农业的乐趣。农机模拟驾驶体验区,亲身上阵,让同学们自主驾驶农业机械,播种粮食。带着对农业的敬爱,对科技的崇尚,同学们收获着喜悦,品尝着劳动的味道。
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又能感受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可谓益德益智;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中能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可谓益体;学生还可以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感知和创造劳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益美。
于地位,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于责任,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大”的主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笔者将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座右铭,以储师竹先生的精神为指引,努力建设一个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特色班集体,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