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许红杰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许红杰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一筠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潘悦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11-08

  • 曹丽文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璐

    大浦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程静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方晔雯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宜伟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何珍

    东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黄玮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贾花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马园春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玲玲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佳慧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丽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俞美娣

    洑东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袁静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凌燕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甜甜

    徐舍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浩亮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云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绘画表达艺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许红杰  日期: 2022-07-20  点击:
绘画表达艺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许红杰 [摘  要] 绘画表达艺术为学校工作提供的“心”依据、为学校德育打开的“心”局面,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心”方向。因此,要重视学生绘画表达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持续、积极影响,从课程、教师、家长三个维度为绘画表达艺术拓展“心”空间、扩充“心”资源、打造 “心”团队,多维度构建学生成长支持系统的后续工作思路。可以通过活动构建,创设绘画表达艺术的“心”情景;主题解构,发展绘画表达艺术的“心”内容;活动重组,深化绘画表达艺术的“心”动能。
[关键词] 绘画表达  心理成像  课堂实践

绘画是一种原始、自然的表达艺术,在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早在两百多年前,绘画就被欧洲医生作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方法。随着弗洛伊德潜意识与艺术理论、荣格艺术创作与心理认知理论的诞生,绘画已经成为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20世纪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们纷纷尝试把绘画作为投射测试工具,应用于学生智力测评、人格测试、个体心理咨询、家庭动力研究各个领域,广泛辅助于临床心理学。
一、绘画表达艺术的实践价值
学生是天生的画家,他们擅长用涂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描绘所闻、所见和所感,这种信手拈来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让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经历跃然纸上。
(一)为学校工作提供了“心”依据
  绘画表达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是绘画者和旁观者的内心深层次对白。绘画的过程和呈现的画面是探索学生心理信息、研究学生人格特征的“纯粹性”标本。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适用于每个层次的学生,即不论年龄大小、智商高低,健康与否,都能随心所绘,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绘画表达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参与者的心理防御程度,让学生在“不设防”的情况下放松表达,画出真实的经历,描绘内心的想法,当尝试把绘画表达引入学校工作时,应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德育团队对心理绘画技术的运用、分析、解读能力,帮助班主任、德育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师看见学生的内心需求,看懂学生的发展诉求,激发个体成长动力,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生长园,使教育因贴近学生而更科学,更有效。
(二)为学校德育打开了“心”局面
一直以来,绘画都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之一。传统做法中,习惯以儿童节、劳动节、元旦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学生绘画展览;以环保、建设、禁毒等主题开展绘画作品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认知。随着教育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已经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心,学校应充分利用绘画表达的“特殊”功能。首先。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尝试分年段开展成长主题绘画活动,如以自我认知为主题的“我上一年级啦!”“这就是我呀!”;以同伴交往为主题的“我们的心灵花园”“我的朋友圈”;以成长为主题的“我上三年级啦!”“青春来敲门”;以重大事件为主题的“疫来了”、“第一次……”等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学会感知自己的心理状态,倾听内心的声音,主动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其次,把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装订成册,举办个人成长绘本展,出版班级绘本集,让学生心理发展有痕可寻,让成长看得见。最后,在学校每年一度的全校学生心理状况的测评工作中,对于存在异常的学生,由心理教师进行绘画表达再诊断,结合测评情况和个别访谈,剔除问卷测试中即时情绪引发的可信度偏颇,使得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因此,把绘画表达运用到学校德育工作中,能为师生的互动打开了一扇“心”门。
(三)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心”方向
绘画表达艺术在国内外临床心理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首先,服务对象有限。绘画表达艺术一直指向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治疗,这种“问题导向”服务面仅限于少数病态心理的个体辅导。其次,绘画表达作为心理测评工具始终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研究经验和结论,甚至大相径庭。例如,心理学家荣格最初在图画解释象限中把左上方确定为与父亲影响有关,而吉沅洪在树木人格投射中,认为图画的左侧关系到母亲、女性。类似于这样的相悖的参考让使用者无所适从,需要进一步与来访者进行深入的沟通,才能达到评估的准确度。然而在把绘画表达艺术应用到学校测评和心理主题活动后,发现没有后续工作的支持,也只能提供一个阶段性的可视化参考和即时性的感染和熏陶,没有系列课程的设计和课堂研究的参与,效果十分有限。
二、绘画表达艺术的具体策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学生聚集助力一生发展的积极能量,润泽生命的持续律动。当把绘画表达作为媒介引入学校教育时,心理体验活动、心理健康课堂都有了质的提升,同时也激发了更深的思考。学校、家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完整支持系统,只有三方步调一致,合力共育,教育才能体现最优效果。首先,绘画表达艺术对于参与的教师而言,是崭新的理论,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认知更新、理论的引领和专业的督导,需要依托课程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其次,对于家庭来说,需要引导家长智慧陪伴,借助轻松愉快的绘画空间让家庭教育有的放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长期努力的工作。因此,要充分发挥绘画表达对学生的持续、积极的影响,还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团队建设,拓展绘画表达艺术的“心”空间
组建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聘请专家导师,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引领,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定期开展绘画心理表达的理论讲座、实践体验、案例督导等活动,及时总结得失、相互交流经验。在促进教师内部支持系统形成的同时,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普遍规律,读懂图画背后学生个体的内心特点,理解、接纳学生的个性表现,成为充满积极能量和智慧的研究型教师。
(二)课题研究,扩充绘画表达艺术的“心”资源
开展绘画表达艺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研究,研究心理绘画在学生个体、团体辅导中的实践理念、路径和积极作用。通过课程研究引导学生把个体内在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心理状态利用绘画表达得以外化呈现,在伙伴间的互动过程中分享经验、建立希望、情感宣泄、增加人际联结和人际学习,实现自我积极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在个体到集体的全员关注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带领教师成为课题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文献整理、理论研究、案例收集中,探寻绘画表达艺术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寻找理论支持的同时获得方法的总结和提升;开设心理绘本课程,开发绘本资源库,把绘本按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成长需求分类,带领学生读别人的成长绘本,在阅读中和他人、和世界对话,汲取积极能量。并引导学生画自己的心历绘本,在绘本制作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激励自己,提升自己。
(三)家校合作,打造绘画表达艺术的“心”团队
亲子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营养供给站。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校直通车”等平台开展“绘本中的儿童心理学”、“儿童绘画与表达”等共读活动,指导家长以积极正向的理念开展家庭教育。同时组织开展以亲子沟通为主题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心目中的家”等绘画家庭辅导,在画作的解读和交流中,引导家长读懂孩子的内心表达,看懂孩子的喜怒哀乐;启发孩子看得见父爱、母爱,了解父母生活中辛勤付出从而打开亲子沟通渠道,理顺亲子关系,激发家庭动力,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成长氛围。
三、绘画表达艺术的实践策略
教师应利用绘画的投射、表达、熏染、治愈等功能,尝试把绘画表达植入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充分关照学生积极阳光的一面,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绘画表达对学生个体积极认知系统的构建、团体动力和潜能激发的意义和价值。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心理健康教育》,把丰富的图画素材作为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发挥着与文字同样重要的作用。以二年级“我喜欢自己”一课为例, 11幅穿插在文字之中的图画,打开了学生与课本的“双语”沟通。使得教材更加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翻开一页书,就开启了学生内心世界与教材的互动,达到开卷有益的显著功效。读别人的画是沟通,而画自己的画是表达。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发挥绘画表达艺术的功能,搭建关注学生个体潜能和群体动力开发的通道,适当地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内心世界,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一)活动建构,创设绘画表达艺术的“心”情境
把绘画表达作为心理健康活动课前情景的设置、学生心理状态的诊断,可以使活动的开展更加水到渠成,从而有的放矢。以三年级《情绪万花筒》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设计一个 “为情绪找朋友”的热身环节,分别准备了粉色、红色、灰色、绿色便签纸,让学生自选颜色并画出当时的心情符号,然后按着颜色相同或者情绪相近的原则找朋友,重新分组坐座位。学生画好属于自己的表情符号后,一边观察、询问其他同学符号代表的意思,一边反复琢磨自己的表情符号,顺利找到“朋友”后愉快地坐到了一起。教师的设计意图显而易见:通过绘画,让抽象的情绪成为丰富多彩的符号,不尽让学生自己看得见,还可以让同伴、老师看得见。孩子们画自己的情绪符号的过程,是自我体察的开始,而找朋友观察同伴的情绪符号,则是尝试感知别人的情绪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用心创设的情境中,全情投入,自动分组,主动探究。教师则坦然旁观,对学生的情绪状态、认知程度了然于心。短短的几分钟,课前诊断完成了,有效地进行了活动铺垫,整个环节顺利切精彩。
(二)主题解构,发展绘画表达艺术的“心”内容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绘画表达艺术可以作为团辅技术的必要补充,引导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深入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和同伴的交流中受到感染受到启发,获得内省和提升,促进其积极认知体系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笔者在参加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执教二年级“我喜欢自己”时,当完成了“读绘本,猜朋友,走近生活中的自己”,“照镜子,找朋友,观察面前的自己”这两个环节后,学生对独一无二的“我”从外貌到爱好、特长有了整体认知,接着巧借绘画表达艺术,引导学生进入了“画肖像,交朋友,描摹心中的自己”中心环节。学生在音乐声中,逐渐打开心扉,静静安静地描画内心深处自己的样子。有的把自己画成了一颗快乐的向阳花,有的把自己画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蜘蛛侠,还有的则画成了一株长在沙漠中的坚强仙人掌,等等。当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讲述自画像的来龙去脉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示在大家面前,体现出学生自我的认知视觉的独特,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三)活动重构,深化绘画表达艺术的“心”动能
每节心理健康活动课都会聚焦一种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想达成活动目标的达成,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苏教版教科书《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课后都设计 了“互动角”, 以课外拓展的形式实现课堂和现实生活的链接,以达成课堂效果的巩固和提升。以四年级“我能行”一课为例,编者在互动角环节布置了“写出(或画出)我的成功案例”拓展任务,开放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既体现四年级学生能够熟练地书面表达的年龄特征,也照顾个别书写表达薄弱或有语言障碍同学的感受,面向全体,可操作性强。以此为启发,教师可以把绘画表达艺术作为课后拓展的必要补充,针对认知系统的培养,在课后布置为自己、为爸爸妈妈、为朋友、为家庭作画;中年级把暑假生活规划、情绪档案、健康网络生活手册等内容设计成写、画自由选择的作业;而对于高年级则可以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学生的绘画作品不但能够体现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提升,而且还为教师提供了辅导效果的书面评估依据,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序列性、完整性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虽然能够看见学生的外在行为,却不容易参透背后深埋的真相;虽然努力听取倾诉的语言,却无法听见内心所有的感受。很多时候,即使是当事人自己也只看见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感受不到海底的巨大冰川。而绘画表达艺术,给学生一枝笔,让恐惧、焦虑、哀怨、痛苦与挣扎表现在线条上,让欢乐、温暖、生机、爱与希望呈现在画面中。只要打开心灵深处的那扇窗,温暖和光亮就会照进去,创伤便开始自愈,心灵便开始自发生长。

参考文献
[1] 吉沅洪.树木—人格投射测试 [D].日本广岛市立大学,2011.2
[2]童欣.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D].中央美术学院,2017.11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