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曹燕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曹燕琴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黎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8-01

  • 缪毅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徐乙航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余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黄凌皎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顾月明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建良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良刚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雅芝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星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科宏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空气占据空间吗

作者:朱科宏  日期: 2025-04-03  点击: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能够理解空气像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

科学探究:

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科学态度: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认识到空气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空气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被压缩有弹性。

【教学难点】

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纸巾、气球、注射器、针筒胶帽。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2生:空气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空气

4板书课题(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空气进行猜谜语,使学生激发学习空气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可以从谜面里知道空气有那些特点吗?

2生:空气没有气味、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能流动......

3师:我们的同学知道的真多。

4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观看视频)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5生:乌鸦把石头一颗一颗放入瓶子里,乌鸦就喝到水了。

6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确实存在,那么他能不能像水、石头等物体那样占据空间呢?(由于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物质,判断它能否占据空间,我们最好通过实验来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一年级空气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并了解了空气基本特点,再通过观看乌鸦喝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能很顺利的把学生带入这一新课中。]

三、探究新知

空气占据空间

(一)探究活动一

1师:平时我们是怎么吹气球的?生:用气球的口对准自己的嘴,不断地向里面吹气,气球就会不断地胀大。

2师:今天老师将气球放入空的塑料瓶里(一个塑料瓶打孔装进气球,一个不打孔装进气球作对比),气球能吹大吗?(出示塑料瓶装气球的装置)(出示气球装置)

3学生讨论

4小组合作实验

操作步骤:将气球装在瓶子里,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

5小组汇报:气球吹不大,打孔的吹的大。

6这是为什么呢?——空气占据空瓶子的空间,气球无法在瓶子里吹大。

(二)探究活动二

1师:通常我们将一张纸扔进水里,结果会怎样?(演示一下)生:纸很快湿了。但老师今天能让纸放到水里不湿,你们相信吗?

2师:出示透明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

3生:(空气)

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

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老师先不公布实验结果,学生猜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4.分组实验。

5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同时老师公布刚才试验结果让大家共同见证。

6.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

7.小结:——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流不进去,所以餐巾纸不会湿。那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奇妙的情况,把漏斗插入瓶中,向漏斗里加水,水不会向下流。老师来演示给你们看看。

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动手实验,学生能够清楚知道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这一基本特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固体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下面我们就用往里压和往外拉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教师示范:我们可以用注射器抽取10ml空气并记录下来。然后用橡皮冒赌住管口,轻轻推活塞注射器的活塞,看看能不能让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发生变化。再用力压(推)活塞,看看能不能让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发生变化。

4.学生分组实验,亲自体验。

5.汇报交流:空气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

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你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压缩空气有弹性。

展示:向下压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了,它们之间变挤了。拉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大了,空气之间分开了。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的实验,学生能够清楚知道空气不仅仅存在我们的身边,推注射器的活塞空气可以被压缩;拉注射器的活塞,空气有弹性的特点。人们常常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有弹性这一特点,在生活中广泛运用。]

四、拓展应用

1.空气能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充气床垫、篮球、充气的拱门、轮胎等

2.空气能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射钉枪、喷水壶等。

3.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性质。

【板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后记】

 

 

 

 

 

 

 

 

 

 

 

 

 

 

2空气有质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科学态度: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烛。)

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蜡”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课堂伊始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用这块蜡,怎么做一个小蜡烛呢?

生:把蜡块熔化......追问:做这根小蜡烛需要把整块蜡都熔化吗?(生:切一点)

生:切碎

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

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

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出示)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记录表上。)

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6.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

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7.汇报交流发现,点评学生的发现。

1)蜡烛有个小洞: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

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

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你观察得真全面,真了不起!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

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

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如颜色没变、气味没变、能变回去等)

生: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 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相机板书:    蜡块  →  蜡油  → 蜡烛)  

8.小结:蜡块在加热后熔化成了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凝固成了蜡烛,蜡的形状、大小、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特性没有改变,蜡还是蜡。

[设计意图:制作蜡烛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学生没有做蜡烛的经验,巧用提前录制的蜡烛制作视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再用课件出示主要步骤及要求,进一步明确制作蜡烛的方法、过程与注意事项,保证了学生制作蜡烛的成功率,也为下一个下一步点燃蜡烛环节奠定基础。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蜡烛成型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

三、 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

[设计意图:学生剥模具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相互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动手实验的热情,为点燃蜡烛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

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

3.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

4.交流发现。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1)火焰。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

2)蜡烛熔化、凝固。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

3)手靠近烫手。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

(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

4)烛芯变黑: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

5)蜡烛变短: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

6)冒烟: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

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

(相机板书:光、热、黑烟)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

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

①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

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

③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

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7.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

8.汇报交流。

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相机板书:水蒸气、二氧化碳……)

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设计意图:点燃蜡烛,使其产生新物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的起点。教学中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感官直接观察,初步认识蜡烛的燃烧不同于加热蜡烛。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以“燃烧的蜡烛变成了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变化的全新认知。]

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2.交流并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两个实验后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实验的异同,从而理解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知。]

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1.探究纸张的变化。

1)教师演示撕纸。

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演示烧纸。

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小环节承接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辨撕纸和燃烧纸后的产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识。]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

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2)汇报交流。

3)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设计意图:科学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搜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中重要一环,让学生学会搜集证据也是本课中教学目标之一。此环节的教学,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继续分析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为接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

 

【板书设计】

 

1蜡烛的变化

 

蜡块 → 蜡油 → 蜡烛             没有产生新物质

光、热

 蜡烛               黑烟          产生了新物质

水蒸气

  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科学态度: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烛。)

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蜡”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课堂伊始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用这块蜡,怎么做一个小蜡烛呢?

生:把蜡块熔化......追问:做这根小蜡烛需要把整块蜡都熔化吗?(生:切一点)

生:切碎

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

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

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出示)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记录表上。)

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6.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

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7.汇报交流发现,点评学生的发现。

1)蜡烛有个小洞: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

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

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你观察得真全面,真了不起!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

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

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如颜色没变、气味没变、能变回去等)

生: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 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相机板书:    蜡块  →  蜡油  → 蜡烛)  

8.小结:蜡块在加热后熔化成了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凝固成了蜡烛,蜡的形状、大小、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特性没有改变,蜡还是蜡。

[设计意图:制作蜡烛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学生没有做蜡烛的经验,巧用提前录制的蜡烛制作视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再用课件出示主要步骤及要求,进一步明确制作蜡烛的方法、过程与注意事项,保证了学生制作蜡烛的成功率,也为下一个下一步点燃蜡烛环节奠定基础。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蜡烛成型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

三、 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

[设计意图:学生剥模具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相互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动手实验的热情,为点燃蜡烛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

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

3.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

4.交流发现。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1)火焰。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

2)蜡烛熔化、凝固。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

3)手靠近烫手。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

(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

4)烛芯变黑: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

5)蜡烛变短: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

6)冒烟: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

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

(相机板书:光、热、黑烟)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

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

①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

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

③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

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7.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

8.汇报交流。

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相机板书:水蒸气、二氧化碳……)

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设计意图:点燃蜡烛,使其产生新物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的起点。教学中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感官直接观察,初步认识蜡烛的燃烧不同于加热蜡烛。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以“燃烧的蜡烛变成了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变化的全新认知。]

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2.交流并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两个实验后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实验的异同,从而理解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知。]

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1.探究纸张的变化。

1)教师演示撕纸。

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演示烧纸。

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小环节承接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辨撕纸和燃烧纸后的产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识。]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

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2)汇报交流。

3)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设计意图:科学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搜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中重要一环,让学生学会搜集证据也是本课中教学目标之一。此环节的教学,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继续分析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为接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

 

【板书设计】

 

1蜡烛的变化

 

蜡块 → 蜡油 → 蜡烛             没有产生新物质

光、热

 蜡烛               黑烟          产生了新物质

水蒸气

  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