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曹燕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曹燕琴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黎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8-01

  • 缪毅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徐乙航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余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黄凌皎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顾月明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建良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良刚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雅芝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星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科宏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作者:周星  日期: 2024-04-07  点击: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作出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等。

教学流程

1、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板书:球形

可是在过去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

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经历探究

师:同学们,古代人可能会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呢?板书;古代

猜想古人是如何猜想地球的。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你们怎么评价他们的这种观念呢?板书:猜想——有根据的猜想。

交流评价

:同学们,当你站在大海边,看到远处的船只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船只离开港口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

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现象。

师:那么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实验,我们让你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航行,看看是否和我们刚才讨论的结论一样。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要求:站在海边的人观察时眼睛要平视地球,而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慢慢体会。两个角色每个人都要扮演一次。

生:模拟实验

师: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进行对比实验,思考总结。

师:这是有了这些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又将认识地球形状的程度加深了,从而出现了一些勇敢的航海家去探索和实践,来证实我们刚才的猜测。板书:探索与实践

师:谁来讲讲航海家的故事?

生:利用搜集来的资料讲故事。

师:正是因为麦哲伦的勇敢的实践他坚信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信念,人类才第一次验证了这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人们才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我们应该为他鼓鼓掌!我们像不像足不出海的体验一下这个伟大的旅程?那还等什么,快开动你的小船,在地球仪来一次航海旅行吧。

生:模拟环球航海旅行。

师: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板书:现代

师:你们对现代人类探索地球都有一定的了解吧,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你知道的事情。板书:精细观察。

3、总结提炼

师:让我们整体来回顾一下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播放资料片)

师: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却经历了人类从古至今漫长的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我们下面概括的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过程。

学生总结概括,教师画出重点词: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4、激发兴趣

师:人类认识地球的大小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细细品位了,回去自己查阅资料。我下面给你们一些有关地球大小的数据,根据这些资料,你能算出什么有趣的假设来。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呢?

生:谈出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球形    古代:猜想——有根据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现代:精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