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曹燕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曹燕琴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黎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8-01

  • 缪毅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徐乙航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余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黄凌皎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顾月明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建良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良刚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雅芝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星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科宏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作者:万黎敏  日期: 2022-08-03  点击: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2.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4.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烛。)

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用这块蜡,怎么做一个小蜡烛呢?

生:把蜡块熔化......追问:做这根小蜡烛需要把整块蜡都熔化吗?(生:切一点)

生:切碎

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

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

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出示)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记录表上。)

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6.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

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7.汇报交流发现,点评学生的发现。

1)蜡烛有个小洞: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

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

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你观察得真全面,真了不起!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

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

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如颜色没变、气味没变、能变回去等)

生: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 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相机板书:    蜡块  →  蜡油  → 蜡烛)  

8.小结:蜡块在加热后熔化成了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凝固成了蜡烛,蜡的形状、大小、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特性没有改变,蜡还是蜡。

三、 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

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

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

3.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

4.交流发现。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1)火焰。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

2)蜡烛熔化、凝固。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

3)手靠近烫手。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

(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

4)烛芯变黑: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

5)蜡烛变短: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

6)冒烟: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

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

(相机板书:光、热、黑烟)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

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

①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

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

③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

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7.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

8.汇报交流。

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相机板书:水蒸气、二氧化碳……)

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2.交流并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1.探究纸张的变化。

1)教师演示撕纸。

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演示烧纸。

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

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2)汇报交流。

3)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