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曹燕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曹燕琴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黎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8-01

  • 缪毅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徐乙航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余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黄凌皎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顾月明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建良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良刚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雅芝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星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科宏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云量和雨量

作者:周星  日期: 2022-07-29  点击:

17.云量和雨量

 

【教材分析】

《云量和雨量》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2课。本单元四课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一级主题:云量、雨量的测量。

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划分云量的方法——四分法。接下来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的关系。教材分为云量与天气和降水量两个部分,分别用图片、示意图、表格等方式介绍了云量、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等级表。

学习了云量和雨量之后,讨论判断雨的大小,知道雨是可以测量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对一周的雨量做测量和统计。本节课由于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记录户外降水量数据,需要学生将制作好的雨量器带回家,教师提前考虑好材料准备和时间。

最后认识到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云量不熟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云量的观察较少,有时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对于云的多少,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多云、阴天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学生会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通过自己的出行或看到的新闻画面知道降雨对人们的出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学生对于云量、雨量的认识往往是不科学规范的,对于气象学上的云量及雨量的检测方法都不是很熟悉,而降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认识仅有影响出行的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量是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知道什么是晴天、多云、阴天。

2知道雨量及对应的降水强度。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雨量器的制作.

4知道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科学探究:

1通过使用工具探究雨量,可以使数据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2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云量的多少对应的天气和探究雨量的多少对应雨的级别。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设计雨量器装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云量对天气的影响和人类生活的的影响。

2.了解降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能够用具体的云量来表述天气情况。

2能够说出降水量对应的降水强度。

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成功制作简易雨量器。

【教学难点】

1能够用具体的云量来表述天气情况。

2能够说出降水量对应的降水强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每组实验材料包(塑料瓶、刻度纸、透明胶带、剪刀、小刀)、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引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2课《云量与雨量》。

2.谈话:我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最有效的预测未来天气的方法。

3.讲解:在天气预报中经常会提到降水、气温、云、风等词,我们称之为气象要素。云也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象局将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量来描述天气。 而晴转多云、多云、阴等是用来描述云量的气象用语。

[设计意图:通过天气预报的词语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二、介绍云量

1.讲解:确定云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将其分成若干等份,可以以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我们可以将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部分表示云,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之间的称之为“多云”, 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2.提问:大家现在会描述天空中的云量了吗?请看图片,判断是什么天气?

生:第一张是晴天,第二张是多云,第三张是阴天。你判断出来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教师讲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达成学习目标1。]

三、雨量与降水强度

1.谈话:同学们认为天空中出现怎样的云才有可能会下雨呢?下面那一种情况的天气更容易下雨呢?(是第一张图片)

2交流:第一张图中,天空中的云量变多了,云的颜色变暗了,我们常说的乌云密布就有可能下雨了。雨,有时雨大,有时候雨小,那怎么判断雨的大小呢?

3.引导:根据我们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可以看雨点落在地面上溅起水花的大小,听雨点砸在地上造成的声响的大小;看屋檐滴水大小、看叶子下垂程度等。

追问: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测量一下)

3.阅读: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气象学家是怎么做的吧!

4.这是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的界定标准。仔细阅读信息表,你能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

发现(1)气象学家根据降雨量的多少来区分降雨强度等级。

2)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这也可以说是高度。也就是说,降雨量测的是收集到的雨水的高度。

5.引导:我们需要一个收集雨水的器具,叫做“雨量器”。雨量器到底长什么样呢,大家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教师讲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达成学习目标2。]

四、制作雨量器,测量雨量

1介绍:很简单吧,同学们一起动手做一个简易雨量器吧。要准备的材料很简单:塑料瓶,刻度尺,双面胶,剪刀,小刀。制作过程中使用小刀和剪刀时要注意安全哦!

2.介绍: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制作雨量器的步骤。

1)准备一个中间是直径约20厘米的圆柱体塑料瓶。

2)把它横放在桌上,用双面胶在塑料瓶的圆柱体上端绕一圈,用刀沿塑料瓶的双面胶处剪开,分割成两部分。再用剪刀将这两部分的瓶口修整平齐。

3)把塑料瓶的上半部分倒扣在塑料瓶的下半部分上面,当作雨量器的盛水器和漏斗,这样可以防止雨大时雨水从塑料瓶中溅出。

4)准备20厘米来长的刻度尺,垂直贴在瓶子的外侧面,当下雨时可以根据水面升高多少读数测量雨量。

3.介绍测量前的注意事项。

尺子贴上去的时候,0刻度线是对准杯子里面的杯底,不是杯子外面的杯底。所以当测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线。

谈话:当然,我们还可以在雨量器上写上了我们自己的名字和制作的日期。

4.谈话:请大家在家制作好后,把雨量器放到户外露天空旷的地方,测量一周时间的降雨情况并记录下来。我们下周再来看看这一周的真实的降水量是怎样的。期待大家的观察结果哦。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雨量器、教师讲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模拟下雨,达成学习目标3。]

五、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1.交流:我们一起认识了测量降雨量的过程,那么下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2.讲解:降雨与我们关系密切,适量的雨水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等。但是,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灾害,洪涝会使建筑物倒塌、农田损坏、人员伤亡等。如果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灾害,干旱会使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等。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

3..提问:应对极端天气,我们可以怎么做?

4.讲解:观看天气预报,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除了观看天气预报,我们充满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总结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介绍: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明日必有大雨到……

5.小结:请大家回去继续收集与云、雨相关的谚语及文学作品,并琢磨背后的道理。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教师讲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