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8-01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科学态度:
1.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2.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愿意参与合作学习,体验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乐趣,乐于分享自己观察时的体验和收获。
2.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洗净的橘子、闻香盒、学生活动手册。
注意事项:学生课前洗净双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怎么都安静下来啦?(生:听到了铃声)
2.提问: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听到这上课铃声的?(生:耳朵)
3.思考:我们用耳朵倾听就知道上课,那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
4.学生交流:眼睛、小手、嘴巴(舌头)、鼻子。
5.小结: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官(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这些感官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感官,初步了解眼、耳、口(舌)、鼻、手(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二、观察探究,认识感官
1.(出示闻香盒)谈话: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个好吃的,在不打开盒盖的情况下,你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发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最佳方式。
2.学生讨论:用鼻子闻一闻。
3.科学方法指导:挥扇法闻气味。
4.学生板演,分组活动。
5.提问:你闻到的是什么气味?描述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味?
6.谈话:小朋友们都有个灵敏的鼻子,发现里面是橘子,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7.(学生品尝)交流:说一说你吃到的橘子味道是怎样的?
生:甜的。酸的。又酸又甜。
生:非常香。
师:你说香,“香”是一种扩散在空气中的气味,是我们用鼻子闻到到的,而甜是我们用舌头尝到的一种味道,它们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表达用舌尝味道的时候会把气味和味道混淆,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气味和味道,主要从感觉的器官和感觉的方式来分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清楚鼻子和舌头观察到的是不同的特征。
8. 提问:你们方才剥橘子皮时,有什么感觉?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生:软软的。有点毛。绿色的。黄色的。
生:剥的时候还有汁水,把手也弄绿了。
生:外面的很光滑,里面的是毛的。
9.引导:课前,老师已经把橘子都清洗干净了。把橘子皮放在小脸蛋上感觉一下,有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交流:这个橘子皮有些凉。还很光滑,放在脸上很舒服。
10.讨论:大家把橘子皮靠一靠手臂,穿短裤的小朋友还可以靠一靠你裸露的小腿,有这样的感觉吗?(生点头)
用你的小脸蛋触碰一下橘子皮,有这种感觉吗?用手臂去触碰一下呢?腿呢?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对皮肤的认知比较模糊,仅是屏直觉思维,很片面地认为手是能感觉物体的冷热、毛糙细腻,是人体的感官。
11. 谈话:我们的小手、脸蛋、裸露在外的手臂、腿,都能感觉到橘子皮软软的,凉凉的,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表层覆盖着皮肤,我们就是靠皮肤来进行感觉的。
(板书:皮肤)
12.总结: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这些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13.课堂检测:(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
画一画,把感官和做的事连连线。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
三、了解动物也有感官
1,不仅人有感官,动物也有感官,你知道哪些动物有特别灵敏的感官?
2,播放视频,介绍动物的感官。
3,教师补充其它动物具有灵敏感官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动物也有感官,有的还很灵敏,能帮助动物们发现其它物体,将对感官的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
四、课堂练习
观察教材13页图片中有哪些动物?
1.交流:这里有一张图片,请同学们睁大眼睛找一找,有几种小动物隐藏在图片中。不急,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看。
师:你们找到了几种?(师生交流)
2.引导:找到了这么多,你真厉害。它们都在哪里,能上来指给我们大家看吗?选一个你熟悉的,跟大家说说它长的什么样?
3.交流:看来他是通过观察小动物的颜色和形状来找到他们的。谢谢你,请上位。
提问:还找到了什么?
4.讨论:他找到了青蛙,图中有几只青蛙?它们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
谈话:你眼睛真尖,连竹节虫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竹节虫吗?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对,它的形状像竹子,一节一节的。
5.提问:你怎么找到这只枯叶蝶的?它有什么特点?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用眼睛看(板书),观察到不同的小动物的颜色、形状、还有大小都不同。(颜色、形状、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图片中小动物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在用眼观察时是从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来发现物体特征的。
五.延伸拓展,全课总结
1提问:我们人体有哪些感官?它们分别用什么方式帮助我们认识物体的特征?
2谈话:我们人类就是通过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的。
3、学习歌谣:眼耳鼻舌手,感官身上有,帮我认物体,帮我长本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人体的感官,并通过小歌谣的方式记住人体的感官。
4.交流互动: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安全教育:不明物品尽量不要用闻,尤其是尝的方法去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学习是个循序渐进而又需要刻意练习的一个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对感官及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认识感官》这节课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比较简单,结合课程标准对“观察”的要求,本课在教学时,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感官,还着重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感官通过什么方式来发现物体的哪些特征,并强化训练学生用比较标准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特征,使学生初步明确了人的感官在观察物体特征时的作用,并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描述观察到的物体各方面的特征。
刚入学的学生还没有能力全面地总结每种感官会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物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引导学生按照某些方面来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使学生的观察目的明确,也更加准确地观察到物体的特征并有序地表达。
通过这样细致地训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等,把科学素养落实到实处,实现本课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