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8-01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朱科宏 214211
[内容摘要] 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等,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适度、恰如其分地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让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多姿多彩的科学教学活动、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中潜滋暗长。
[关键词] 科学态度;科学责任;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让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在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头脑的解放,能够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双手的解放,能够让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强;眼睛的解放,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嘴巴的解放,能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潜滋暗长;空间、时间的解放,可以在孩子随时随地探究新世界、学习新知识、发展新技能等。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得到解放。下面笔者将主要围绕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科学本质
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细致、扎实、通透地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本质,即自然界是可以被认知的、科学认识是发展变化的以及科学是有局限的。
(一)自然界是可以被认知的
下雨天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闪电之后,必定会有雷声?向日葵为什么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旋转?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雷雨天为什么会出现彩虹……诸如此类的,关于自然界的问题,都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这些自然科学知识,貌似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完全可以被认知。
例如,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或查阅资料,或操作实验等,去揭开这些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去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等。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明白:打雷与闪电现象,都是因为由水蒸气汇聚而成的乌云,互相碰撞而产生的。之所以在闪电之后,必能听到雷声,主要是因为光速快于声速等。
由此可见,当学生的双手、头脑被解放知识,他们就可以更加积极、更为自主地探究科学知识,更为准确、更加深入地揭露科学本质。
(二)科学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的。[1]为了让学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学习、理解、掌握各种科学知识,教师同样也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头脑、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等,让他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一些新认识、新理解等。
例如,在指导学生操作各种科学实验时,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通过合理假设、细致思考、大胆想象等,对某项科学实验的科学现象、结果进行假设、猜测。紧接着,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这些科学实验。以动手操作这些科学实验为契机,验证自己之前的实验假设、实验猜测等。
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深深地懂得:对于科学的认识,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正是对科学知识动态的、发展的认识,才使得科学知识不断完善、充实,才使得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
(三)科学是有局限的
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源。[2]但是,科学知识也是有局限性的。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理解科学是有局限的,教师同样应该解放学生的感官,解放学生的时空,让他们自主、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并理解科学是有局限的。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科普片等,深入了解关于宇宙的知识。然而,即便是学生费劲周折、认真观看,他们对于宇宙的认知也非常有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有关于宇宙的知识是有限的。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不仅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会清晰地认识到科学知识是有局限的。
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感官、时空得到解放之后,他们就会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科学知识是有局限的,以及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科学的本质。
二、科学态度
对待学习本身的积极态度、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热情、对待科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态度等,都是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形成的科学态度。
(一)对待学习本身的积极态度
相比于被动的“要我学”而言,主动的“我要学”更加具有实效性。[3]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待学习本身的积极态度,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例如,无论是在设计科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时,还是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时,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操作科学实验。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梳理、自主归纳、自主总结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科学实验现象、科学实验结论等。以此为契机,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对待学习本身的积极态度。
当学生逐渐形成了对待学习本身的积极态度之后,他们就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加强烈的“我要学”需求,学习的效益就会大幅提升。
(二)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热情
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热情,是学生探究、理解、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前提与基础。于科学教师而言,应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热情。为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好奇心和热情,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活动、科学实验等。
例如,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精心创编一段微视频。在该微视频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形象、直观、清晰地展现一些自然奇观。诸如,七彩丹霞、九寨之水、喀斯特地貌等。这些大自然的杰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还可以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自然知识、了解自然知识的浓厚兴趣。
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于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神奇。如,利用水雾、灯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彩虹的形成原理。当学生知晓了彩虹的形成原理之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会变得更加浓厚。
(三)对待科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是探究科学知识的基本态度。与此同时,当学生产生这种科学态度之后,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即让他们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等。
例如,当学生在动手操作各种科学实验时,如果不能够严谨认真地操作,那么,实验结果就会失去参考价值。同样,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如果学生不能够实事求是,那么实验结果也就会差之千里。
另外,在科学探究之后上,持之以恒也至关重要。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正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发明了电。
三、社会责任
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也是科学课程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对周围人、周围环境以及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对于知识渊博、能力巨大的科学家而言,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那么,就不能为人类带来福音,相反,还极有可能做出一些危害人类的反人类行为,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契机,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解放学生的手、脑、眼、口、心,解放学生的时空,让他们在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探索科学知识的道路上,逐渐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全面发展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梓生,吴菊华,张贤金.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及教学培育的认识[J].化学教与学,2019(8):49.
[2]王洪生.小学科学教学反思[J].教育,2017(3):13.
[3]金小燕.让陶行知思想在科学课堂绽放"生命"异彩--陶行知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小学科学:教师,2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