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8-01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学探究重中之重
——科学课堂中探究教学深度认识与思考
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朱科宏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教育理念,特别强调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使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堂的主旋律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对探究教学的粗浅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认识 教学策略
【正文】:
课程改革的十年,小学科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理念在更新,角色在转变,教学手段也在改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教育理念,特别强调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使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堂的主旋律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对探究教学的粗浅认识和思考。
一、对探究教学的科学认识
“科学探究”包含以下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学生要掌握科普知识、学会科学操作技能技巧、积累交流科学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能力和素养。因此组织有效探究教学非常必要,有效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探究,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技能技巧,在观察和实验、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
2、通过探究,学生能根据现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成因作出假设和推想,并能尝试选择科学方法和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学生能够通过收集和交流相关信息,从中归纳得出科学结论、知识规律或方法经验,形成一定科学学习能力。
4、通过探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有效实施探究教学的策略
科学探究,是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它能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个问题,翻越一个个知识高峰。
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恰当地选用实验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指导,保证充足的探究时间,再加上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的开展活动,从而达到高效探究,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勤思好问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科学教学特别强调问题教学。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它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如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述,这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这一步,探究也就无从谈起。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志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提高问的价值,使学生会问;培养问的习惯,使学生善问。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如在教学《研究纸》一课时,我为学生们提前准备了不同材料的纸,然后让同学们初步接触之后围绕纸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们不一会儿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纸是用什么造成的?纸的光滑程度一样吗?纸的吸水性能一样吗?纸是谁发明的?不同的纸承重能力一样吗?……这么多问题的提出自然让学生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本节课开展有效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准备材料,亲历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得事实和证据。而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撑点。科学探究要真正走进课堂,就应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把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质疑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留下科学概念与思维,留下科学思想,留下科学探究方法,留下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
探究活动的开展给我们的科学教学有效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热热闹闹的科学课堂、热情洋溢的孩子们的笑脸,这一切确实是我们的追求,然而要真正落实其有效性并不轻松!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必须有精心准备的支撑,包括探究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教学过程的准备。因此,在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典型的、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通过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根据活动材料进行准备教学过程,要定位好探究的方式和探究的重点,让科学探究活动变得精炼和灵活。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我给出的探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感官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还知道“气流吹在脸上,感觉凉丝丝”的;二是探究“空气占据着空间”。第一个重点做得好,第二个重点的探究就容易多了。第二个重点成功了,后边“空气的流动性“也觉得探究没问题了。只有精心准备的探究活动才能顺利高效进行,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是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有效高效!
3、倡导手脑并用,培养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的学科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培养了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课本身。尤其是探究性的实验,既可以增加科学课堂的趣味性,挑战性和知识性,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已经引领我们的科学教学,但纵观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是乐于动手的,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然而却不善于动脑,实验中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使科学探究只停留在多动手,少动脑,只做探究表面功夫,让科学探究变成欠层次的活动课。实践证明,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做完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开展有效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重手脑并用,要真正领会探究的深刻内涵,比如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因素”这一知识点时,我除了让学生按实验制作要求自己制作电磁铁外,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通过交流讨论汇报实验现象,动手动脑设计更高层次的对比实验,得出电磁力磁力的大小与线圈匝数和电池的节数有关。所以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不仅要关注实验前的前奏,还要关注实验中的现象,实验后的数据分析,使科学探究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亲历的知识再现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科学课堂教学变得创新、真实、有效!
4、及时科学评价,巩固探究成效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开放性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提出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发展的需要。决定了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因此无论是课内探究还是课外探究,探究活动都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身心的参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创新”的过程;强化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有助于全体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究氛围。
科学的评价体制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探究作好准备,合理的评价应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新起点。如在探究《神奇的水》时,很多同学会发现生活中水的毛细现象,及时表扬和肯定,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科技知识的乐趣,而且能激发和鼓舞学生新的发现,自然会过渡到学生对水的表面张力的研究。评价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真正发挥教育评价导向功能,我们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还应该是学业的评价者,更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信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过程。实践证明: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志趣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这也是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激励他们坚持科学探究的有力保障。
总之,追求真实有效的课程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构建高效科学课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关注自已的教学行为,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让科学探究做到真实、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 2001.3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7.1
3、《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