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8-01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四课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
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朱科宏 214211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或具有运动的趋势时会与周围的物体发生摩擦,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学生身边:汽车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航行的船体与水流之间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还有许许多多的摩擦现象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到而已。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了解什么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摩擦发生的条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教科书有两幅图,一幅是孩子高兴地从滑梯上滑下来,另一幅是两个孩子一起推重箱子,通过图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现象,摩擦现象发生时与哪些现象联系在一起,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作用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来发现:当物体静止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孤立时、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不孤立、与其他物体有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从而发现摩擦发生的条件。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间的摩擦力、减小液体的阻力、减小空气的阻力的办法,了解使接触面变光滑、蒋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流线型物体等可以减小摩擦力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极好的载体,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在进行减小液体阻力的实验室,用有或洗洁精是为了使物体下沉的速度变快些,利于学生观察无题下落的时间差。开展减小空气阻力的讨论活动之前,教材提供了流线型汽车和火车的图片,让学生刊物讨论车辆的设计,从而懂得流线型物体在空气中的阻力较小。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在自行车链条上加润滑油,轮胎上刻有条纹,轴承里设计成钢珠滚动,在肥皂液中取手镯,车轮上加防滑链,潜艇设计成流线型,来启发学生设计日常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到有关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的种类的知识并已认识到几种常见的力,如重力和弹力,这些将成为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和铺垫。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摩擦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学生并不会引起足够的注意。物体的运动必然有摩擦力的参与。学生在学习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经有了初步体验,可以说有了一个铺垫。学生知道了力是无处不在的,了解了多种多样的力,并通过进一步观察实验,发现物体有弹性,知道了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认识了地球引力—重力,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还介绍了牛顿的思考,学生学着像牛顿一样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学生还是不清楚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各种各样的摩擦力的功过认识不全,他们只能一概地归为摩擦力就是阻力,阻力都是不好的。所以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认识上获得摩擦力的基本的概念,并且学以致用,在实际生活中科学地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运动物体在固体中的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结果。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正负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如何减少物体在固体之间的摩擦力。
难点:分析摩擦力的“功”和“过”。
四、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要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所以在课始,就以拉开合上的两本书这个魔术开门见山,初步领略摩擦力的神奇。再通过双手合上和分开做运动,亲身体验过摩擦力。科学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这个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亲身体验的宽松安全的环境,并且提供各种实验材料,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力的探究中。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挖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暂时不管物体在气体液体中的摩擦力,强调深入研究物体在固体中的摩擦力,夯实概念,打磨扎实。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探究环节我给了学生三个判断,探究摩擦力的产生与物体重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大小的关系。其实就是体现了教师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加入联系生活,拓展应用环节,让学生知道摩擦力无处不在,没有摩擦,我们许多运动都无法进行。课标中指出,科学课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学生更方便更有效地获取科学知识,这个内容的加入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领域,增强了学生探究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五、教学具准备:
两本厚书、毛巾、平滑板、钩码盒、测力计、课件、记录表
六、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1、表演魔术:差不多厚的两本书,一页一页交叉在一起,请两个“大力士”上来把这两本交叉在一起的书拉开。
2、说说自己的拉书时候的感受。
设计意图:
课堂一开始的游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使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3、你认为这种力量是什么力?板书:“摩擦力”
4、再次体验摩擦力,双手紧贴和双手分开做运动。
5、讨论板书:阻碍物体的力 接触面
设计意图:
通过用双手接触和分开来体验,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只有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才能产生摩擦力。两个物体如果没有接触面,就不会有摩擦力。“接触面”、“阻碍运动的力”是摩擦力概念中两个较为重要的地方,通过学生手和脚的体会,充分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6、揭示摩擦力概念。
7、谈谈生活中的摩擦力。相机出示图片
8、小结揭题。板书:秘密。
(二)制定计划,合作探究
1、(师出示几种生活现象)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合作讨论。
现象1:推动空箱子比推动一个装满东西的箱子容易--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
现象2:在刚洗过的瓷砖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现象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
2、汇报交流。出示相关课件
3、学生实验验证。
(1)提供材料(出示实验材料:毛巾、平滑板、钩码盒、测力计)讨论作用。
(2)出示实验记录表,小组讨论,写写画画:我研究哪种假设?提醒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
(3)汇报交流。
(4)提醒实验要求:
A做实验前要分工,谁动手做,谁观察,谁记录,谁辅助。
B用测力计慢慢地拉动不要忽快忽慢,在运动中读并记录数据。
C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需要做3次,取它们的中间值或相同值。
(5)学生探究。
(6)交流探究结果。
(7)小结。板书:重量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设计意图:
1、科学课要让科学回归生活。本课从例子的选择到材料的准备无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起,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实验材料的生活化学生认识到在家里也可以做实验,我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来研究,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有结构的图片、资料等,形象有趣,又便于记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3、“学”和“玩”整合。就科学课来说,小学生期待的好课就是既好玩又能学到东西。滑动钩码盒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4、指导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的成功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小组中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到时合作的愉快。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摩擦力无处不在,它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
课件演示(汽车轮子在路面上、划船、写字、火箭上天、走路等)。
2、学生描述、分类。
3、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谁来说说看?
设计意图: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只有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做”中“学”,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科学才有发展,人类才有进步。
(四)、谈话总结,延伸探究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我们研究了固体之间的摩擦力,下节课,咱们将继续研究物体如果穿过液体和气体时会不会也产生摩擦力?
七、板书设计
摩擦力的秘密
物体 重 轻
接触面 粗糙 光滑
阻碍物体的力 大 小
附记录表:
《摩擦力的秘密》活动记录
___班 第__小组 ____年__月__日
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我们的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的方法是:
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实验中不变的条件是:
实验条件 |
第一次(N) |
第二次(N) |
第三次(N) |
中间值或相同值(N)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