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曹燕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曹燕琴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黎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8-01

  • 缪毅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徐乙航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余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黄凌皎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顾月明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建良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良刚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雅芝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星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科宏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深度学习,育素养之花

作者:余婷  日期: 2024-04-03  点击:

深度学习,育素养之花

——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聚焦深度教学课堂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教育以及新课改的推行,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均需发生改变,以深度教学的理念、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课堂实践,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深度学习的思维、培养自主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核心素养。

关键字:小学科学 深度教学 课堂实践 核心素养

一、    概念综述

1.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各门学科教学对全面提高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

2.  深度教学

郭元祥教授提出深度教学应借助一定的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而进入到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中开展教学。因此,深度教学是教与学的充分融合。其与传统教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区别。深度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并通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突显课堂学习的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当下课堂教学的现状

1.  学习动力欠缺

(1)  学习意识淡薄

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老师的鼓励、父母的期待等;二是学生的内在动力,包括求知欲和追求目标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但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机械学习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逐渐被动,甚至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的敷衍情绪。

(2)  教学内容欠妥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转型期,为了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新编教材中不乏一些难度比较大、或者偏离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课程,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达到有效学习,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科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也是激发学生认识自然、认知世界的兴趣渠道。所以,针对教学设计、课堂内容的制定,学校和教师都应在满足日常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能力不足

(1)  自控能力不足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低,自控能力差。一方面体现在课堂注意力上,部分比较活泼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不足10分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另一方面,受限于年龄和认知,学生缺乏自查自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真正融入课堂。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受到制约,也容易形成难以改正的课堂不良习惯,长久地影响学习效果。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课中,刚开始,学生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大家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课堂效果非常好。但一节课过半,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部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骤降,注意力开始分散、和同学嬉笑,出现吵闹的课堂。

(2)  自省能力不足

受限于身心发展的水平和传统应试教育课堂的存留,部分学生并没有良好的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更不具备自己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对所学内容进行把控,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梳理。所以,缺乏自省能力的学生,很难对新知进行反思、迁移,整合已有经验,构建新知识体系。

(3)  批判能力不足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基于自身已知的知识和结论,面对外界新的理论,敢于质疑,并主动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最终形成更全面、更准确的主观意见。批判性思维能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外界错误的信息保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树立辨别真伪的意识,这也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但是,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老师教的都是有用的”。在常规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质疑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或者是为什么这样教。学生很少思考接受的信息正确与否,习惯了机械式的记忆,缺乏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当然,不乏学生发现老师的教学错误,但他们缺乏批判自信的勇气,只敢与周围学生交流,不会直接质疑。这样一来,不仅导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越来越薄弱,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学生今后在团队合作中敢于发言、坚持己见的能力培养。

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故意犯错,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偏见、坚持所见的能力。

三、    如何实现深度教学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提出了深度教学的理念。深度教学,指教师在一定的创设情境中,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知识内在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所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并在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理论实践,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能正确合理的拿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有效的深度学习,也有利于让学生在经历中学到知识,并通过这些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情感上的变化,改变对上课和学习的刻板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效率。 所以,在课堂中发展深度教学,有利于学与教的深度融合。除此之外,通过这些课堂理念和教学策略的转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1.  优化教学理念

传统的讲授教学,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同时,还因为缺乏过程意识和价值关怀,导致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被分割开来。这不但弱化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乐趣。 而深度教学的理念,通过更具关怀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深度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它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通过知识的内在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映射,让知识变得起来,不再只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进入日常生活中,用所学的内容及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展示知识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总结,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完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深度教学还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知识内涵的挖掘,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体会到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进而以知识学习为载体,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从而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人生观。

2.  丰富教学方式

(1)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针对课程教材和课堂内容,学校和老师应该在保证孩子一定知识量的基础上,适度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中寻找快乐。 除此之外,在教案和课堂内容设计方面,如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后续如何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这都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刘路指出:深度教学的目标是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其中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兴趣[1]所以,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环环相扣的,需要教师多预设,思考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在三年级《土壤的成分》中,可以让学生自带土壤,通过探究解决土壤的类型问题。探究对象的差异化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思考行为,深入课题。在《水中的植物》一课,可以研究学校或家乡符合教学目标的水生植物进行观察,真实的情景和熟悉的经验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观察这些水生植物,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2)  用好情境创设

在科学课堂上,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达到深层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课堂实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一方面,增加课堂乐趣,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通过情境里的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课中,通过视频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乐器在发声音时的变化。钢琴发声的时候,小锤敲击拉紧的钢弦,钢弦振动,振动传到共鸣板上,共鸣板还可以放大声音;演奏二胡时,弓毛摩擦琴弦产生振动,振动通过琴马传给琴皮,琴皮的扩大了声音;笛子中有一个笛膜,往里吹气引起笛膜振动发声,气流的速度变化就会改变笛子的声音。调动起学生兴趣后,乘胜追击,继续引导: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都不相同呢?深入思考:乐器是固体,固体通过振动发声,那液体也是振动发声吗?气体呢?

不断用更深一层的、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联想、调动已有的知识,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从而自我建构起声音的产生相关的知识结构。从目前倡导的单元备课的思路上来说,《声音的产生》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不仅要建立物体振动、声音传播的概念,更要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所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让枯燥的课堂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最大程度完成教学目标。

3.  创新教学平台

(1)  多渠道辅助教学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学辅助工具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极具科技味的教学工具的引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提升了课堂的整体气氛。除此之外,如今的教学地点也不在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很多课外教学活动在保证正常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种各样的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去认识世界。同时,通过这些课堂实践,还能增加学生团结协作、独立思考的能力。伍远岳认为:“人在教学世界中寻求意义,并促进意义的生长[2]因此,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二年级《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一课,必须要在学校的花坛或合适的土壤环境中亲身观察和寻找,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提升,在面对真实环境时,学生更容易质疑,更喜欢交流和分享,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得到更好的激发和保护。

(2)  适当采用项目教学法

深度教学,也鼓励教师在课堂采用项目教学法。其思路就是将科学课堂的内容划分成多个拓展小课题,学生分组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或需要研究的课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每个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确定完成后,小组内各自分工,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任务展开探究。整个过程中,保持与教师沟通探究进度。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深度学习。

下课铃声绝不是为课题探究划上句号,而应该是按下开启新段落的回车键。教学设计要体现课题课外拓展的一面,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探索的激情延续到生活中,迁移能力到课下实践,出真知,增强体验,巩固知识。即完整的学习是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在设计课后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实现深度教学。

四、    深度教学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新时代,核心素养教学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现代教育与时俱进的培养目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促进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格局发展。以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支撑点,全面建立教学核心素养的完整体系。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通过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刘路.《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4)5-7.

[2]伍远岳.《评价学生知识获得的标准》[J].中国教育学刊, 2013,(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