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8-01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根据存在的状态,一般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根据组成,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我们除了通过各种感官去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性质,还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物质的性质,如质量、体积(占据空间的大小)等。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构成,如混凝土、空气、溶液等,混合物里的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可以根据这些物质的特征用物理方法分离。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所以在判断诸如沙、羽毛、烟等非典型特征的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液体特征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较模糊,还不能意识到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中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本单元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重点通过科学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和液体的特征,“纯净物”“混合物”这样的类别概念则内隐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中。在物质的性质认识上,从直观特征的定性描述走向利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对物体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上,从物质的“状态”“分离”“溶解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感知,不涉及微观层面粒子的特点。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物质概念的不断抽象,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测量、比较、实验、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
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由《认识固体》《认识液体》《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把盐放到水里》四课组成,围绕“物质的状态—物质的分离—物质的变化”这条主线展开。四课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第一课《认识固体》,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了解固体的性质,并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认识到其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第二课《认识液体》,指导学生在寻找、辨认液体中认识液体,再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测量体积、比较质量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液体的性质。指导学生在认识水平面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水平仪。第三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通过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和质量是否变化,渗透了物质混合后“占据空间”的变化与“物质的量”的不变。在此基础上想办法把混合物分离开来,蕴含着学生对一些物质特有性质的强化认识。第四课《把盐放到水里》,是低年级溶解现象学习的延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易溶解物质和易溶解物质,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固体与水的混合与分离。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会使用常用的仪器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体积。
(2)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
(3)根据某些物质的特征,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3)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
序号 |
课题 |
课时 |
1 |
认识固体 |
1 |
2 |
认识液体 |
2 |
3 |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
1 |
4 |
把盐放到水里 |
2 |
总课时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