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8-01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四种基本形状,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知道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改变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纸筒哪种承受力大。
2、能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实验的结果和规律。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在小组合作与实验中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3、意识到改变形状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实验中得出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结论及规律。
教学准备:
A4纸、双面胶、科学书、鸡蛋、实验记录单、PPT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四种基本形状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挑战未可知科学课堂”。年初,受《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老师也联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来形容我们今天的这节课,恰如其分。
(出示幻灯片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请你们解释这两句诗。
生:简单解释
师:大千世界,形状何其之多,带着你们的慧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什么形状?(出示幻灯片2)
师提问:它们是由什么形状构成?说一说这种形状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
师小结:(出示四个形状的实物)它们虽然形状各异,但大多数是由锥体、柱体、台体和球体这四种基本形状构成。不但美观,而且牢固。
二、 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
创设情境
师:我们用纸来挑战一下形状的奥秘。
有人说能用一张A4纸托起一本书,请问这是真的吗?
生作推测
师边说边演示:薄薄一张纸,立起来都困难,怎样能托起一本书?
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扇面形或纸筒形,并展示托书。
师:刚才你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你们能不能继续改变纸的形状,折成其它的形状,可以放更多的书呢?
生: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师展示各式不同的纸筒,提问:想不想知道它们谁的承受力更大些?
生:想
师:我们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三边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筒来挑战。(幻灯片4)老师这有现成的,能用它们来做探究实验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纸的形状。其它条件都要一样。(出示幻灯片5)
师: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老师课前给实验所需的A4纸靠边都贴好同样宽度的双面胶。为了保证多边形边长相等,也已经在A4纸上画上了横线。折纸筒时沿横线折。
师边演示边讲解:双面胶处粘合的处理
学生小组折。
师:折地都不错。现在请你们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小组讨论完成表格第一栏)(幻灯片6)
师:到底哪种形状是大力士呢?实验证明。
实验开始前,老师还有疑问,我们怎样做承重实验?要注意些什么?承重书本的数量如何计算?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幻灯片7)明确实验要求
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代表板书登记实验结果。
师:观察实验结果,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哪种最小?
师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大
师追问:圆筒形有边吗?怎么解释?
生答
师出示幻灯片8
学生小结实验结论,师点评(幻灯片9:硕果累累)
三、 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由此衍生出的形状科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幻灯片10、11)
师引导学生分析图片中的形状起加固的作用
师出示鸡蛋,提问:鸡蛋是什么形状?
生答
师:这种形状的承受力又怎么样呢?
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徒手握鸡蛋。
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语文课学过的《人类的老师》里关于鸡蛋的相关知识。
师:鸡蛋的承受力如此惊人,建筑行业中的薄壳结构建筑就是应用这个原理。
欣赏薄壳结构的典型建筑: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的屋顶、悉尼歌剧院、宜兴科技馆
四、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