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曹燕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曹燕琴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黎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8-01

  • 缪毅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徐乙航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余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黄凌皎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顾月明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建良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良刚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雅芝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星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科宏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作者:顾月明  日期: 2022-07-31  点击:

《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江苏省宜兴市阳羡小学  顾月明  214200

【课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科学

【教材简解】

生活处处有科学。

从生活中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生活中或多或少对冷热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较多地停留在感觉层面,容易受客观条件和主管因素的影响,与物体的实际温度产生较大的误差。

科学地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本课将学生从感觉上的冷热感受引向测量上的温度,用科学的办法解释温度,教会学生测量温度的方法。

到生活中去:沿着温度的轨迹,探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热水变凉”现象,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热水降温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目标预设】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2、 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 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 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设计理念】

《冷热与温度》一课聚焦“过程技能训练”这个科学核心素养要点,指导学生通过情景化的实验活动“手指感受冷热”获取科学认识温度的学习热情,接着从定性到定量,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最后,从理论到实践,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尊重证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掌握运用测量认识温度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素养。

【设计思路】

如图1所示。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击鼓传球

1、游戏规则:

1)小组成员间循环传球。(2)双手捧球传球。(3)鼓声停止传球结束。

2、说说“球”带给你哪些感受?

3、不锈钢球从“冰冷”的逐渐变得“温暖”,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4、是“温度”。让我们为大家团体的力量鼓掌。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冷和热,体验温度的变化。一方面用亲身体验将生活中常见的冷热现象引入课堂,另一方面也为本单元的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

一、 感知温度

(一)建立温度概念

1、 出示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2、 演示并陈述: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体会一下,两根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3、 学生分组体验,并描述自己的感觉。

4、 引导学生准确描述自己的感觉。(出示板书“冷热”)

5、 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6、 用温度计来量一量。

(二)学会使用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这是一个温度计,它可以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温度(出示板书“温度”)

2、PPT展示温度计的构造图,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在温度计上用刻度表示。一度是十个小格子,一个小格子代表0.1度。

3、小组观察温度计,观察分度值、量程。

4、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呢?(播放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视频)

5、学生分组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设计意图: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零碎的感官经验,但不具体,无法就温度的概念作出准确地描述。设计经典的手指感知冷热实验,让学生从课前的活动中再次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本质上说是一门需要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动手体验水的冷热到动手测量水的温度,这样的过程技能训练落实了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要学会测量和描述物体的特征”的目标。实验是开启学生探究的兴趣之门,更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保障。只有在规范操作、熟练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观察和发现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以及相互关系。

 

二、 热水变凉

(一) 提出问题

谈话:这是一杯热水,烫嘴。过一会放凉了就可以喝。这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的快慢有什么规律吗?

(二) 做出假设

(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其他方面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相应的引导。

学生猜想:

假设1、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假设2、呈现先慢后快的规律。

假设3、呈现匀速下降的规律。

假设4、温度下降没有规律。

……

(三) 制定计划

师:如何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用温度计测量,搜集数据来证明。

师:搜集什么样的数据?哪些数据可以证明?

生:可以固定时间,每隔相同时间测一次,并记录下读数。

师: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生:热水、温度计、表、记录单

师: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固定时间三分钟测一次等。

师:(再次PPT展示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请小组成员分好工,明确任务,准备实验。

 

设计意图:制定计划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计划走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所以设计过程中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计划作出自己的判断,不但体现了学生为课堂主题的理念,也更好地展示过程技能训练中的操作性技能。学生自己制定计划,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

 

(四) 搜集证据

师:统一发口令“开始测量”,每到三分钟时,提前五秒倒数,减少误差。

生:测量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记录。

(五) 处理信息

师:如何整理数据,才能揭示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呢?

生讨论并陈述观点。

师:展示一组的记录表,你能从数据中一眼看出温度变化的规律吗?需要我们计算数据后进行比较,很不直观。老师有个好办法,让规律一目了然,向不想知道?

(课件展示曲线图,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坡度陡,说明什么?坡度缓,说明什么?)

师:讲解曲线图的作法。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示范①描点②连线作出曲线图。

生:整理数据,制作曲线图。

 

设计意图:处理信息是学生多整改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提炼,而小学生处理数据信息往往只能停留在数据表面,对数据的深挖能力还不够。教师引导学生用曲线图的方法寻找热水变冷的规律,让实验的规律跃然纸上。教师详细介绍了曲线图的画法和表示的含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难点。学会一种新的技能,也激发了学生更大的探究兴趣。

 

(六) 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和曲线图可以发现,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七)表达交流

1、 代表小组的曲线图展示到黑板上,作比较:

 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我们绘制的曲线图,每个三分钟之间是直线还是曲线?

 如果我们在每个三分钟之间再多测量几次,根据我们得出的规律分析,每个三分钟之间的连线还是直线吗?应该怎样修改我们的曲线图?

2、 学生再次分析。

 

设计意图:这项曲线图再思考设计旨在让学生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能够根据进一步的数据和证据,不断调整证据的结论和观点,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进一步对热水变凉的规律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八)反思评价

生讨论:为什么热水变凉会出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师:板书热水变凉的规律:先快后慢。并作解释。

三、 拓展运用

1、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2、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度呢?

 

设计意图:深挖事实也是实践性科学的追求。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通过实验认识了热水变凉的规律,这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第一次发现,本身对学生有很大地惊喜。继续深挖实验的续集有利于继续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态度的一种培养。

 

【板书设计

冷热与温度

1、 学会使用温度计

2、 热水变凉的规律:先快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