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8-01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3-05-22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折形状》说课稿
顾月明
一、说教材
《折形状》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教学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的控制条件。同时了解到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实验探索法,其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整节课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确定了探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2、说学法,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我打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进而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学流程
在本课中,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拓展应用”。
1、设疑激趣: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导入中,我出示一张A4纸和一本书,引入,提问学生,老师也要让大家猜一猜:我能用我手中这一张薄薄的A4纸把这一书托起20厘米以上,你认为是真的吗?老师利用学生的猜一猜引入实验探究。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我抓住时机提问:如果是真的,我们应该怎么验证?希望下面的图片对你们有所启示。出示自然界中一些对建筑设计有启发的动植物图片引入,人们通过研究动植物生长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设计出了多有名的建筑。同时出示一些外形特殊的建筑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四种基本形状锥、台、柱、球。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切入主题提问:要用我手中这一张薄薄的A4纸把这一本书托起20厘米以上,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根据学生回答进入设计实验。
3、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之前,教师要出示实验步骤:
(1)、轻轻将书本分别放到纸筒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圆柱上,加好后如果纸筒不倒就可以再加一本书,直到纸筒支持不住,比较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
(2)、先预测实验结果再做实验。将实验结果填于表中。
提出实验要求:
(1)、要用一样的纸,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多。
(2)、纸筒的每条边应该相等,纸筒要一样高,上下都一样粗。
(3)、书要轻拿轻放,以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
(4)、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了圆柱形纸筒承受力最大。并用圆柱形纸筒托高砖头,让学生体会到改变形状的神奇之处。
4拓展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薄壳实验,检测四个鸡蛋的承受力,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实验更进一步地阐述本课的重点——“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加物体的承受力。” 并向学生介绍薄壳结构的原理,是因为能把压力均匀的分散到各处。
四、实验设计说明
这一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到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形状,物体的承受力也不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提高物体的承受力。同时通过实验知道了薄壳结构用在建筑领域可以节省很多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