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曹燕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曹燕琴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黎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8-01

  • 缪毅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徐乙航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余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黄凌皎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顾月明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建良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良刚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雅芝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星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科宏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作者:朱科宏  日期: 2022-11-29  点击: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源于日常生活,回归生活空间。如果在科学课堂中充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景,导入生活元素,让学生感觉科学探究感觉并不陌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学生的科学素养必定获得发展。

一、 源于生活,教学情景生活化

科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让每个学生亲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日常生活情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引入课堂,使生活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

在教学《做酸奶》一课,课前布置学生从家里带一些日常生活物品,如保温杯、汤匙、电热杯、纸杯、鲜牛奶、酸牛奶、白糖等。这些东西家家户户都有,学生都争相说要带来。课上,老师将各自带来的不同品牌、口味的牛奶,分倒给每个同学品尝。学生很是纳闷,难道这节课老师只是让大家来品尝牛奶而已?师生共同品尝着牛奶,品完鲜奶再品酸奶,俨然是一个品奶宴会,大家真是高兴。品着品着,老师提出了问题:“同学们,已经喝过了鲜奶和酸奶,这两种牛奶有什么区别吗?”这问题简单啊,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回答:味道不同,粘稠程度不同,营养成分不同,等等。大家都说的很对,老师继续提问:“那么大家知道酸奶是怎么制成吗?”时大家喝惯了牛奶,但是压根就没思考过这个问题,都一下子懵住了。这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老师不失时机的引入了今天的正题“做酸奶”,然后就带领学生用大家带来的材料做酸奶。创设从这样一个日常喝奶的生活情景,学生有了以往生活经验,并没感到科学知识的深不可测,而是感到很亲近,对做酸奶的探究活动会非常感兴趣,激发了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 立足生活,科学问题生活化

只要教者有心,去发现科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领悟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一上课也不说明意图,直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的每

 

 

个角落转上一圈,带领他们去寻找铁制的物品,如钢窗、篮球架、空调底座、车棚、扶手、护栏等等,新的旧的都要看过,也可以让学生伸手摸一摸,许多学生在活动中都会问老师今天为什么不在教室上课,带他们来看这些东西。这就是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努力在生活和科学问题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从而促使其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寻找、探究。十分钟观察结束,回到课堂,老师板书课题“铁钉生锈了”,顿时学生都明白了,都明确了今天所要探究的方向。

三、 走近生活,课堂氛围生活化

课堂上,问题提出,学生便是主体了。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生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其中小组合作形式最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互动,从而改进已有认知和经验,构建自己的新知结构。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探究、表达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不同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也培养了互助协作精神,更有利于个体个性发展。   

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探究者,也应融入到整个探究活动中去,学生已有的或者当场获得的知识,你教师不一定知道,所以这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相长的过程。

四、 深入生活,探究材料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与需要。讲到探究,就离不开材料。这是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仅有的课本图书、实验器材、电教素材十分有限,旧有的器材也一定适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生活化课堂的探究活动。

于是科学教学中,教者应教导学生多做有心人,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一些瓶子罐子、袋子盒子、塑料吸管等。这些才都是随手可得,免费实用的好材料。比如一个普通的可乐瓶,我们可以做成水火箭,脚踩压力火箭,用来研究空气压力;将可乐瓶切成对半,上段做漏斗使用,盖上戳了小洞可做水土流失实验,下段还可以做盛水的容器。利用收集来的大塑料包装袋做热空气上升实验;利用包装盒、塑料瓶盖,橡筋制作一些车船模型;平时玩耍中,还可以收集一些植物的种子、叶子,捕捉一些小昆虫,制成标本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服务课堂教学。这些活动变废为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小学仪器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回归生活,寓科学于生活中

学以致用,就是要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生活情景中,体验利用科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所以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安排一个“知识回归”的环节。

在学习《神奇的能量》一单元,教学到《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大家讨论一系列问题,如家里使用的能量大多是从哪里来的,时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家里日常生活中如何来合理使用能源,节约能源,。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家中节约能源的小窍门,好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在节约能源方面开动脑筋,动手搞些小发明或者小制作,并且能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后查资料,找材料,动手搞,好多学生都捣鼓出了些小名堂,比如有学生设计了“抽水马桶水量控制器”,“水质净化装置模型”,“楼梯照明双控开关”等。

课堂探究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走到课堂外、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去探究。使课堂、课外、家庭、生活、社会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从课外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