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曹燕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曹燕琴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黎敏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8-01

  • 缪毅

    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徐乙航

    新街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余婷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黄凌皎

    新建小学

    加入时间:2023-05-22

  • 顾月明

    阳羡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建良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于良刚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雅芝

    万石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星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科宏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实验操作对科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者:周星  日期: 2022-07-29  点击:

实验操作对科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者: 周 星

摘要: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教育方面都比较重视,强调孩子们要全方面科学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当中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方面,没有做得非常完善。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让学生燃起对科学实验一定的兴趣,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实验结果的给出,学生看似亲身经历实验当中,其实动手动脑的实验效果低。本文主要针对于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一下研究和说明。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引言:由于目前小学的科学课是为中学的物理以及化学课程做基础,同时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实验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的实验课程当中,难度较低,学生如果只对理论上的知识进行学习,不进行实验探究中亲历动手操作,则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也不利于学习后续的科学知识。目前学科教学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基础的,科学课程,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成为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小学科学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比如让学生如何有效的进行实验课的学习,并使学生达到自己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并在实验课程当中加强学生科学课程知识的巩固,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兴趣

在我国教育行业,多年的应试教育所留下的负面影响仍旧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会采取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固有的好奇心、主观能动性统统被忽略,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开始出现倦怠疲劳。其次是教学场景和方式的单一化。应试教育的特点是快准狠,然后是对知识的无限强化,不求甚解的方式往往忽略了科学学科原有的魅力。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跨界”合作,营造新鲜有趣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实现其教学目的。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身边随手可得的自然物“柳条”,学生亲身经历,开动脑筋利用充满想象力的想法把柳条编花环手环戒指这样的人造物等。

交流:你们想不想把自然的东西变成人工的呢?

(教师将柳条拿在手里)

提问:柳条是什么?(自然的)

追问:睁大你们的眼睛看仔细喽,现在变成了什么?(花环、帽子)

引导:老师是不是变漂亮啦!它现在还是自然的吗?(人工的)

讨论:为什么?(老师加工过啦)

交流:你们想不想也来加工一下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柳树条。你们打算把它加工成什么样子,不一定要跟老师一样的偶。开动你的小脑筋,想想你能做成什么。等会儿你要起来,把它加工成什么样子,说给大家听啊。

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对人造物的深入细致的认识了解之后,这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对自然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能够指出自己在自然物上注入了哪些自己的想法和力量,自己是怎样改变这个自然物的。这样学生就会对人造世界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积极开发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则需要有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同时这也符合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即“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索”。新课标的颁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则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其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实现。

第一步:首先肯定原有应试教育的教学优点。我国采取应试教育多年来,虽有众多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针对新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会将已有的知识点进行巩固,然后在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新知识点引申出来。利用案例将新知识点的理论框架以及应用范围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诠释,然后由学生进行习题的的演算,对于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印象。此举的确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长此以往的话,则会极大的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步:积极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也可以称为是人类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的发展历程。好奇心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动力。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适当调整目前的教学方式,将单一讲解的教学方式改为具有探究性的试验课程。首先教师将学习目标进行明示,然后由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和设备进行知识点的探究,通过实验表面现象来发现其内在的科学知识原理。教师在解放了自己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锻炼动手的机会。

第三步:肯定学生的能力,有效提升其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科学试验操作环节中,教师可以在旁全程跟踪,对于其操作环节的任何失误等均不予以评价,直到试验结束后对其操作以及结果进行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再次进行试验反复验证,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了解,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试验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实验拓展发散思维,提升综合素质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在大千世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爱恨憎恶都有着鲜明的不同。以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为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则需要抱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才行。对于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板做到聊熟于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挥其长处,完善其短处。作为教师一是要对其进行安抚,缓解其紧张的心情,对其进行鼓励,肯定其优点;二是对于操作能力强、领悟性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为其增加动手实验的能力,挖掘其潜力,以其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科技推动生活,生活因科技而更美好。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为实验道具,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展,培养学生越挫越勇,永不言败的精神,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

《光与色彩》的课本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这个教学环节后继续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高年级学生对于光源已经有了自己一些感知,但光是怎样行进的学生很少会去思考探索研究。通过这一课堂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更多的光现象,学会自主探究一些身边的常见现象。

1讨论:光的行进路线是怎样的?你对光是怎样行进的做了怎样的猜测?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小组交流并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

2、交流:我们可以大胆的提出各种假设,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光可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光可能是曲线传播的。

(3)光可能是折线传播的

3、交流:你的猜测对吗?如何来验证你的猜测正确与否呢?

4、谈话: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用实验来帮助验证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立情景,让学生确定思维的定向,初步认知,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老师提供可以弯折的吸管、线绳、三张带孔的卡纸、激光手电筒等实验器材,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四、营造环境,激发猜想假设的欲望

要想激发出学生对猜想假设的兴趣,就要加大对相应情景的创设力度,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会直观地反映在学生的假设意识上,在教育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必然需要应用到最为先进且完善的教育理念,为之创设出合理的猜想情景,比如课堂以及日常生活,皆可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猜想兴趣,使之受到环境的感染,沉浸在愉悦且充满成就感的环境中学习,与情感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开发出更大的发展潜力,增强其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必须注重对相关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挖掘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在不违背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科学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论及良好的情境创设,显然会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但在小学的课程当中,大部分内容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教师要善于总结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且有一定了解的问题,使其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出理论知识的作用,引起学生的猜想兴趣,同时也要适当补充学习内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良好结合,还可使其对猜想与假设产生更大的兴趣,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更为显著的学习成果。

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具备了初步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所以教材设计以实验观察为主,设计更具探究性的活动。

《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教学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理解。

交流:同学们喜欢变魔术吗?老师不小心把两个乒乓球弄扁了(其中一个是破裂的),你们有办法能把它们重新鼓起来吗?

根据实验结果,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一个鼓起来,另外一个没有?

2)为什么这个乒乓球能鼓起来?

3)谁受热膨胀了?是乒乓球还是球内的空气呢?

全班分享交流结果,是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①号球是封闭的,里面的气体在一定空间内受热膨胀,②号球不封闭,球内的热量外漏无法膨胀。

讨论:空气受热是不是真的就像同学们猜测那样会膨胀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观察现象,引出课题。像这样创设猜想假设情境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可以一点一点为学生提供的线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又以大胆猜想假设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积极性,从而引出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个课题。在此过程中,煽起了学生乐意去猜想的热情,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想学习更多关于热胀冷缩的知识。教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能力。

总 结: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先观察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任务,正确把握住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乐意愿意探究探索,所以教师应该去引导帮助学生,提醒学生,如何观察如何细致入微的观察实验的各个方面。学生明确教学的操作过程,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而通过事实证明,学生只有像科学家那样收集一些自己的实验,他最终能够有所成效。在学习课程之后,学生能够明白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实验,最终的意义是什么,

目前教学教育方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作为引导者,领路人,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操作发挥其对于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喜欢自主思考喜欢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孙永梅. 浅谈小学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8):218-219.

[2]潘文倩.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主探究能力[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2, 6(29).

[3]鲍长宏. 科学课上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J]. 新课程学习(), 2013(12).

[4]钟天文. 小学科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03):258.

[5]安启权  .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 科学咨询, 2018.

[6]浦翠银.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 东西南北:教育, 2018(4):147-147.

[7]冯建方. 小学科学课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 新课程, 2018(4): 184-185.

[8]王中军.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8, No.988(01):16

[9]杨桂珍.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

[10]胡天芳.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