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少年科学院活动建设创新性研究探索
作者:张雅芝 日期:
2022-07-19 点击:
次
学校少年科学院活动建设创新性研究探索
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 214212 张雅芝
【内容提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除了学校的科学课程教育,课余生活中的科学学习阵地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少年科学院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国少年科学院以鼓励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培养少年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丰富活跃少年儿童课余生活为目标的功能性社团。在学校组织建设一个少年科学院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科学素养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主题词】:小学科学、少年科学院、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的水平上,停留在希望老师给予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的期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从许多方面人手: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1]如在《斜坡的启示》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图片出示A、B、C三条爬山的路线,让学生猜测哪条路上山更省力。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那我们要如何验证呢?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木块、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等,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全班交流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交流得出结论。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出示一个与生活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明白科学源于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利用游戏,同样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如《力在哪里》的教学中,可用一次性杯子叠罗汉堆放,让学生依次用纸团砸,比赛、谁砸倒的杯子多。从而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同学砸得准,而有的同学砸不到,在砸纸杯时,要注意什么?学生都会积极地抢答他在砸纸杯时都注意了什么。从而对于力,以及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这些教学目标都能在一个游戏中解决。学生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参与的兴趣非常浓厚,从而也能积极思考,师生课堂配合效果也会非常不错。
有一些游戏环节或者复杂的实验环节,在课堂上很难完全达到教学要求,通过少年科学院,能够培养一小部分的科学小能手,能够对他们进行更全面的科学培养。在少年科学院的教学中可多设计一些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4]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2]在折形状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学过的各种形状引出本堂课要研究的形状——筒形。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筒形,从而联想到筒形的作用是什么。筒形可以有不同的横截面,那哪种横截面的筒形能支撑的压力更大呢?从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筒形的作用,从而提出探究问题。问题出来后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来比较哪种横截面的筒形能承受的压力最大。探究方案需要在多次的讨论交流中进行完善,当成熟的方案出来后,后续的探究也将顺利进行。本节课着重培养了学生进行猜测、涉及实验、收集证据、进行实验、交流讨论等能力,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往往涉及到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小组之间实验效果可能相差较大。少年科学研究院可以缩小教学对象,便于教师的一对一辅导,实验效果会更好。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在科学实验课上,要引导学生先思考后动手,有了科学的思维才能有科学的探究方法。[6] 在《简单电路》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常识说出小灯泡亮需要什么,再一样样提供给他们。让学生自己尝试连接电路,并且记录下连接的方式。教师收集各种连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发现亮与不亮的电路的区别,最后总结出怎样的电路连接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考至关重要,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占了很大部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很有利。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敢于让学生尝试,敢于让学生展示错误,从错误中寻找原因。
大胆的科学尝试需要学生灵活的科学思维和多样的科学方法,在少年科学院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引导学生更全面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之间达到互补互助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科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最终还是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对于这一点,更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3] 在《空气也是生命之源》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明白了空气对于人类、植物以及动物的重要性。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了如今空气污染有多严重,对我们的危害有多大。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此的感触还是比较大的,从而让他们思考如何保护空气、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如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少年科学院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户外活动,让学生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亲身经历的过程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而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将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快慢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5]
通过室内的交流思考、实验探究,以及室外的陶冶情操、户外活动,使得学校少年科学院的活动丰富精彩,弥补了科学课堂中难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学校中开展少年科学院活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都应该积极开展此活动。
参考文献
[1] 陈渐成.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谭发礼.让科学课回归本真
[3] 杨天陆.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4] 杨存凡.谈实验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
[5] 赵晓红.游戏让科学课更精彩
[6] 葛永霞.浅谈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