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作者:廖燕 日期:
2025-04-10 点击:
次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59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摆方块、拨计数器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
方法,初步理解先用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再将算出的结果与几个一合起来的合理性。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比较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培养初步的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
教学准备:情境图,54个方块,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单元主题情境图。
谈话:小朋友们,端午节快到了,明明一家四口正在热火朝天地包粽子呢!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明确:簸箕里有二十多个粽子,桌上有3个粽子,哥哥拿了2个粽子给妹妹,爸爸煮好了一些粽子。
提问:如果簸箕里有24个粽子,根据这幅图,你能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交流后,指出:在这个单元我们将继续研究加法和减法。
【设计意图
在课的开始。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包粽子的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接着,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开启本单元的新知学习之旅。】
(二)多元表征,理法相融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瞧,蛋糕店的工作人员正在搬运鸡蛋。你能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吗?
学生交流后,明确:原来有34个鸡蛋,又拿来20个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道算式是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部分课题:两位数加整十数。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学习的加法含义与之前学习的是相同的,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通过比较,发现算式中的加数发生了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2.想一想,摆一摆。
启发:34+20=?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活动后交流。
预设①:看鸡蛋图数一数,3盒加2盒是5盒,5盒有50个,再加上4个是54个。
追问:为什么用3盒加2盒?
预设②:用方块摆一摆,先用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再和4个一合起来是54。
课件演示:先摆3个十和4个一,再摆2个十;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5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54。
追问:为什么先用3个十加2个十?
学生交流后,明确:计算34+20时,要先算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54。
【设计意图
结合主题情境经历数鸡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体会“每十个物体装一盒”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借助方块操作,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先用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的合理性,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关键环节,从而形成口算思路,理解算理。】
3.拨一拨,填一填。
出示计数器。
提出要求:你能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填一填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
引导:在计数器上先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2颗珠,表示加上20,得到的结果是54。
追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2颗珠?
明确: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要加的数是20,也就是2个十,所以要先把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得5个十,再把5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得54。(板书:先算30+20=50,再算50+4=54。)
【设计意图
借助方块演示之后,引入计数器,结合拨珠的过程,强化学生对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理解。同时,通过突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思路,让学生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算法。】
4.试一试,比一比。
出示改变后的例1情境图。
谈话:蛋糕店桌上有34个鸡蛋,如果工作人员拿走20个,还剩多少个鸡蛋?
提问: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34+20,,那34-20又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补充完整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提出要求:你能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填一填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
引导:在计数器上先拨出34,再从十位上退去2颗珠,表示减去20,得到的结果是14。
提问:为什么要从十位上退去2颗珠呢?
明确: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要减的数是20,也就是2个十,所以要先从3个十里面减去2个十,得1个十,再把1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得14。(板书:先算30-20=10,,再算10+4=14。)
比较:计算34+20和34-20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交流后明确:都是先算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再把算出的结果与几个一合起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先在计教器上操作,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十位相减的过程,再抽象出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两位就减整十数“先用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减”的道理,体会计算的关键环节。通过比较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有什么相同之处,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体会加法和减法在算理上的一致性。】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活动,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明确:(1)先算10+50=60,再算60+4=64。
(2)先算80-60=20,再算20+6=26。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观察填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上下两题得数相同,上面一题其实就是下面一题的计算过程。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发现?
总结: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要先用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减,再把算出的结果与几个一合起来。
追问:观察第二组的两道题,你又有怎样的发现?
明确: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全班交流反馈。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引导:看一看、读一读,你想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组织交流:
(1)求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列式是40+36=76。
(2)求还剩多少个梨,用减法计算,列式是36-30=6。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认识,促进知识的同化。第5题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直观感受计算的价值,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四)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回顾一下,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可以画一画或者写一写,回家再给爸爸妈妈讲一讲。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总结,引导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讲故事,感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34 + 20 = 54 34 - 20 = 14
先算30+20=50 先算30-20=10
再算50+4=54 再算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