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作者:廖燕 日期:
2025-04-10 点击:
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例4和“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拨一拨、填一填等活动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理解“退一作十”的算理,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经历在现实情境中列出算式、借助方块及计数器理解算理的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3.使学生在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过程中,感悟数的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培养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退一作十”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24个方块,计数器,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食品柜台。
谈话:超市里的儿童食品柜台正在举行有奖促销活动,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5-8 39-30 39-8
学生分别汇报。
集体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题。芳芳阿姨又来买蛋糕了,她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应做到寻根而入,顺势而为。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促进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看一看,想一想。
出示例4的情境图。
引导: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启发:24-8怎么算?和刚才的39-8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减一位数,39-8个位上的数够减,24-8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追问:个位4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自主观察情境,收集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启发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激发认知冲突,产生自主探究的心理需要,聚焦退位减法的难点。】
2.摆一摆,拨一拨。
引导:先独立想一想,也可以借助方块或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①:学生边说边在实物展台操作方块,24里有2个十和4个一。4个一减8个一不够减,就先减去4个一,得2个十;把其中1个十看成10个一,10个一再减去4个一,得6个一;把6个一与剩下1个十合起来是16。
提问:这种想法用算式怎么表示?
明确:先算24-4=20,再算20-4=16。
小结: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知来解决,很方便。
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来介绍一下?
预设②:学生边说边在实物展台操作方块,24里有2个十和4个一。4个一不够减8个一,把24分成1个十和14个一,从14个一中减去8个一,得6个一;把6个一和剩下的1个十合起来是16。
预设③:学生边说边拨计数器,24里有2个十和4个一。4个一不够减8个一,从十位退一作十;从14个一中减去8个一,得6个一;把6个一和剩下的1个十合起来是16。
启发:后面两种想法使用的学具不同,但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两种想法用算式怎么表示呢?
明确:先算14-8=6,再算6+10=16。
小结:像这样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一作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3.理一理,说一说。
启发:结合计数器,回想一下刚才的过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提问:这样的做法我们之前学过吗?比如12-5是怎么算的?
追问:想一想,不同的算法里有哪一步计算是一样的?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提问:现在你觉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应该怎么算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要先算个位上的几个一减几个一,再把算出的结果和几十合起来。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因为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十”,所以得数十位上的数比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少了1。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说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过程和想法。
提问:如果把这三题分一分类,你会怎么分?
指出:分为两类,第一题为一类,因为这是之前学过的不退位减法;后两题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今天学习的退位减法。
追问:后两题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题的减数都是6,计算时个位都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十”。不同的是,前面一题的被减数是30,拨珠时从10个一里减去6个一,得4个一,和剩下的2个十合起来是24;后面一题的被减数是33,拨珠时从13个一里减去6个一,得7个一,和剩下的2个十合起来是27。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提问:仔细观察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每组题的得数是相同的,上面一题其实就是下面一题的计算过程,它们是有联系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集体汇报后,提问:52-9、83-7你是怎么计算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场景图和问题,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把你的想法讲给同桌听一听。
思考: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核对。
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特点呢?
指出:这两题都是连续减去同一个数。
引导: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时要看清楚减数,每一步计算都很重要,一步算错就会引起后面计算的错误。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再集体核对。
启发:仔细观察每组的三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减数相同,被减数越大,差就越大。
追问:还有其他发现吗?
明确:每组的第一题都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之前学过的,可以帮助我们算出下面两题;每组的被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同,减数也相同,差的个位也相同,差的十位比被减数的十位少1。
引导:你能模仿这个规律,在每组题下面再编一道题吗?
提问:老师也给第一组编了一道Δ0-3=☆□,符合第一组题的规律吗?这些图形分别表示几呢?
明确:符合这一组题的规律。个位上的数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一,都要先算10-3,所以正方形表示7。三角形和五角星代表的数不确定,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因为是退位减法,所以五角星表示的数比三角形表示的数小1。
(四)回顾总结,提炼延伸
谈话:回忆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接下来,我们可能还要研究什么样的计算?
指出:今后,我们学习新的计算时,也可以尝试通过今天这样的研究过程去探索。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例:24 - 8 = 1
方法一:24 - 4 - 4 = 16
方法二:10 + (14 - 8) = 16
计算要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