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七—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综合练习
作者:成成 日期:
2025-04-09 点击:
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如42 + 30、67 - 5等算式。
2.学生能通过观察算式,先估算得数是几十多,再进行精确计算,提高数感和计算能力。
3.学生能在不计算的情况下,比较两位数加减算式结果的大小,如87 - 30与87 - 3等,理解加减法中数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4.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求和、求差以及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如计算收集邮票的总数和剩余数量、南瓜采摘问题、合唱队报名人数问题等。
5.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将给定的数字填入特定图形中,使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相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的组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理解两位数加减的算理,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2.在比较算式大小、估算得数等练习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算式中数字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敏捷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答案等步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书写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勇于挑战难题、积极探索不同解法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求和、求差以及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解答。
3.理解不计算比较算式大小的方法,掌握估算得数是几十多的技巧。
(二)教学难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准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2.将给定数字填入特定图形使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相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感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练习七的题目为载体,按照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拓展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圈一圈、算一算的活动,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巩固两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然后,进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对比练习,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接着,引导学生先估算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之后,通过不计算比较算式大小的练习,让学生观察算式中数字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将数字填入特定图形的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练习纸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
提问:“同学们,我们最近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呢?”请几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简单总结,如两位数加整十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先从个位上减,十位上的数不变等。
展示图片中的算式42 + 30和67 - 5,提问:“你们能快速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引出本节课的练习内容。
(二)基础练习(12分钟)
1.圈一圈,算一算(5分钟)
展示第62页第1题的图片,让学生用小棒圈一圈,再计算42 + 30和67 - 5。
学生操作后,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圈法和计算过程。
计算42 + 30时,先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圈在一起,表示4个十加3个十,得到7个十,再加上2根小棒,结果是72。
计算67 - 5时,从7根小棒中拿走5根,表示个位上7减5,十位上的6不变,结果是6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再次演示圈法和计算过程,强调算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对比练习(4分钟)
完成第62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请学生汇报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 36 + 20 = 56,36 + 2 = 38;
• 50 + 34 = 84,5 + 34 = 39;
• 86 - 50 = 36,86 - 5 = 81。
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两位数加整十数,结果的十位上的数会增加;加一位数,结果的个位上的数会增加;减整十数,结果的十位上的数会减少;减一位数,结果的个位上的数会减少
3.估算得数(3分钟)
完成第62页第3题,让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 15 + 20,得数是三十多,计算结果为35;
• 91 - 40,得数是五十多,计算结果为51;
• 23 + 4,得数是二十多,计算结果为27;
• 68 - 5,得数是六十多,计算结果为63;
• 97 - 3,得数是九十多,计算结果为94;
• 70 + 29,得数是九十多,计算结果为99;
• 82 - 50,得数是三十多,计算结果为32;
• 7 + 42,得数是四十多,计算结果为49。
请学生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如看十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根据个位上的数的情况进行微调等,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提高练习(12分钟)
1.比较大小(4分钟)
• 完成第62页第4题,让学生不计算,在〇里填“>”“<”或“=”。
• 87 - 30 < 87 - 3,因为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大,差越小;
• 2 + 26 = 26 + 2,因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52 + 40 > 52 + 4,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
• 3 + 35 > 35 - 3,因为加法的结果肯定大于减法的结果(在正数范围内)。
请学生汇报答案和理由,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不计算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2.填表计算(4分钟)
完成第62页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中的计算。
• 30 + 40 = 70,43 + 40 = 83,58 + 40 = 98,19 + 40 = 59;
• 96 - 4 = 92,86 - 4 = 82,76 - 4 = 72,45 - 4 = 41。
• 请学生汇报答案,教师进行核对,强调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细心计算。
3.解决实际问题(4分钟)
展示第63页第6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列式计算。
(1)王小刚收集邮票,第一次收集了30枚,第二次收集了22枚。这两次一共收集了多少枚?列式为30 + 22 = 52(枚)。
(2)王小刚两次一共收集了52枚邮票,其中第一次收集了30枚,第二次收集了多少枚?列式为52 - 30 = 22(枚)。
请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四)拓展练习(8分钟)
1.提出问题并解答(3分钟)
展示第63页第7题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先提出一个问题,再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还剩下多少个南瓜?列式为48 - 6 = 42(个)。
请几位学生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答过程,教师进行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补充条件并解答(3分钟)
展示第63页第8题,让学生先补充一个条件,再解答一共有多少人报名。
学生可能补充的条件如:报名的女生有30人。则列式为20 + 30 = 50(人)。
请学生汇报自己补充的条件和解答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条件对问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数字填图(2分钟)
展示第63页第9题的图形和数字3,13,23,33,43,让学生尝试将这些数字填入图形中,使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相等。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请小组代表汇报填法,如中间填23,然后3和43在一条线上,13和33在一条线上等。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填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练习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估算得数、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数字填图等。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答疑,强调计算的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思考、认真练习的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