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王燕涛小学数学工作室
成员名单

  • 王燕涛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亦昕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张科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陈奕彤

    善卷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成成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美琴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廖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燕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秋英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夏妍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薇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芸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莲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琳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艳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芸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佳晟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8、7加几

作者:成成  日期: 2025-04-09  点击:

8、7加几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9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交流算法,逐步理解8、7加几的“凑十法”,认识和掌握8、7加几的“凑十法”口算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口算8、7加几的得数。
2.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在获得方法的经历中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在运用已有方法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发展主动探索意识,初步形成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8、7加几的“凑十”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8、7加几”的不同算法,体会不同角度的“凑十法”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算式卡片;学生每人准备小方块(至少15个),0~10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导入新课
1.口算得数。
9+4=    9+7=   9+3=   9+6=   9+5=    9+8=
教师选择两道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追问:为什么把加上的数分成1和几?
指出:9加几用“凑十法”,要把9先凑成10,所以加上的数要分成1和几。
2.引入新课。
提问:你能想到8和几凑成10吗?7呢?
引入:如果换成是8加几、7加几,你有信心自己想办法来算吗?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情境导入
出示例3主题图
谈话:小兔子到水果店买水果。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左边的盒子里有8个黄色的梨,右边盒子里有7个绿色的梨。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梨?
教师组织学生把题目完整说一说。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梨,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板书:8+7=.
2.探索算法。
提出要求: 8+7可以怎样算出得数呢?请小朋友先各自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3.交流算法。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预设:先把2个右边绿色的梨放到左边的黄色梨的盒子里,变成10个,再添上右边剩下的5个绿色梨,一共有15个;先把3个左边黄色的梨放到右边的绿色梨的盒子里,变成10个,再添上左边剩下的5个黄色梨,一共有15个。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让学生用小方块操作表示想法。并相应地画出表示“凑十”的方框图。每次操作后,让学生参与评价、补充,说说对相应方块图的理解,依次明确8加几、7加几各是怎样凑十的。
对比:两种摆法都用了“凑十法”,但这两次“凑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预设:
(1)两种摆法都运用了“凑十法”,最后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2)不同点是一个是先用8和2“凑十”,另一个是先用7和3“凑十”。
追问:你能结合图按两次不同摆法,和同桌再说一说8加7分别可以怎样算吗?指名学生在屏幕或黑板上演示。在学生演示“移动7个小方块中的2个小方块到8个小方块这边”之后,教师相机圈起来,表示凑成10.演示用7“凑十”时也做同样操作。
教师指导并组织学生口述计算的过程:
(1)先把8和2凑成10,再算10加5等于15.教师板书:8+2=10,10+5=15.
(2)先把7和3凑成10,再算10加5等于15.教师板书:7+3=10  10+5=15.
4.小结。
说明:在计算8+7时也用凑十法,可以把8和2凑成10,这时就要把7分成2和5,先算8加2得10,再算10加5得15;也可以把7和3凑成10,这时就要把8分成5和3,先算7加3得10,再算10加5得15.
5.应用举例
提问:你能再说一个用8+7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的举例是否合理,并组织学生辨析,所说的实际问题是不是用8+7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算?
6.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7+9=
提问:这个算式也是7加几,你准备怎样算?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
预设:(1)先把7和3凑成10.7+3=10, 10+6=16.成10.
(2)先把9和1凑9+1=10, 10+6=16.根据学生观察板书,发现9加7等于16, 7加9也等于16.
教师让学生在算式上填写得数。
指出:计算时,如果一道加法算式已经学过并且会算,就可以根据原来算式的得数来算出新算式。
三、组织联系,熟练算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看看是怎样圈的,说说是怎样想算法的。
提问:看图说一说,算8加3是把8和几凑成10的?7加6呢?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看清题目,说说从图上可以怎样知道得数是十几。先圈一圈,再算出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提问:看图说一说是怎样圈的,怎样算的?
预设:算8加6是先把8和2凑成10,再算10+4=14.算8加4是先把8和2凑成10,再算10+2=12.算7加5是先把7和3凑成10,再算.10+2=12。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先观察,每组算式有没有联系,再自己算出得数。
交流得数并比较:第一组两题得数为什么会相同?7+7怎样算方便呢?第二组两题呢?
提问:通过比较,你认为8、7加几,怎样算方便?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比较每组里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再算一算,填写得数。
学生交流得数。
提问:每组两题有什么联系?
指出:每组里的两道算式都是加法算式,算式中的两个加法也是相同的,只是加数的位置不同,但计算的结果相同。口算时,可以根据已经会算的算式得数得出新算式的得数。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活动:让学生拿出2~10的数字卡片,放在课桌上。
先算7加几:(板书:人任意拿1张数字卡片,说出7加这个数的得数,另一人看他算得对不对。)同桌合作,
按上述形式算8加几。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图片。
谈话: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你能讲出一个故事吗?
并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信息,根据数量关系提出求一共有多少只羊的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四、回顾总结
提问: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8加几、7加几用什么方法计算得数?算8加几时8要和几凑十?算7加几呢?
提问:你还有哪些收获?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通过努力,不仅学会了8、7加几的计算方法,还通过摆小方块进一步认识了“凑十法”,还认识了用会算的算式算新算式。
【作业设计】
A 口答练习8加几和7加几的口算题。
B 实践活动:讲一讲、画一画。
讲一讲:和同学、家人讲一讲生活中的8、7加几故事。
画一画:结合一道8、7加几算式,创作数学画,画出一个数学故事。